《聊斋志异》语言艺术浅析

2009-06-13 05:52吴超杰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语汇聊斋志异典故

摘 要:本文试图从《聊斋志异》独特的语言艺术方面说明其小说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小说中的丰富多彩的语汇及作者对典故和俚俗口语的有机化合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聊斋志异》 语言 个性化 语汇 典故 俚俗口语

《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两三百年来,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它众美皆具,已无争议。《聊斋》始终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故事作品之一,以至人们在街头巷尾闲谈时,“说聊斋”已成了一种的风气。《聊斋》何以会有如此长久的艺术魅力?除了那特有的丰富想象、奇特的构思、曲折的情节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读者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语言。

一、恰切的人物语言

《聊斋》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得特别成功,而这种成功主要体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因此,我们读《聊斋》中的文章,往往只要通过人物的寥寥数语,便有此人如在眼前之感。如《青凤》里的耿去病,是一个“狂放不羁”,不怕狐魅的青年。一天夜里他见楼上灯光明灭,闻人语切切,便突然闯了进去,笑呼曰:“有不速之客一人来!”只此一呼,便把一个狂生的样子突现出来。又如《聂小倩》里写一老妪与一妇人在议论聂小倩,正好聂此时走来,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人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迹响。幸不訾着短处。”又曰:“小娘子端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魂去。”简单的几笔勾勒,就活画了一个能说会道的老妪形象。

从文言到白话,是我国语言进化的必然历程。《聊斋》是用文言写成的,不过《聊斋》所用的文言,特别是用于对话的文言,既不同于佶屈聱牙的古代书面语,也不同于明代以来封建文人死学古人的假古董,而是从口语中加以提炼而成。它虽不如口语鲜明浅显,却显得洗练而口吻毕肖。

在《聊斋》之前,如《水浒》、《金瓶梅》、《西游记》等大作,对话都具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魅力。但它们都是白话小说,所用语言,接近口语,要描绘说话人的身份、口吻,还比较容易,而且它们都是长篇,同一人物反复出现多次;人物较多,可以互相衬映,对话的性格化也不算太难。而《聊斋》却是文言文,特别是写对话,更是一种难以驾驭的工具。即使是文人学士,说起话来,也未必会有那么多的之乎者也,何况一般人?作品又是短篇,没有太多的回旋反复余地。因此,对话要求一开始就具有特色。而《聊斋》的对话,十分恰切,即某人在某一场合,一定会说那样的话,否则就不恰当。也就是说,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符合当时的情景。《聊斋》中的对话之妙,处处可见。特别是卷四《狐谐》、卷七《仙人岛》、卷八《司文郎》等篇中的对话,真可谓字字生棱,不可逼视。

二、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

文学是艺术的语言。蒲松龄在《聊斋》里运用和创造了大量的文学词汇。《聊斋》的文学语汇丰富多彩,非一篇小文所能尽述,这里略陈数斑,管中窥豹。

仅以形容说话声为例,就有如下用语:

喋喋:王唯喋喋,强自解免。《仙人岛》

絮絮:有心爱妾,但图永好可耳,絮絮何为?《村四娘》

喋聒:小娘子,亦学人喋聒!《姊妹易嫁》

剌剌:三人絮语间,剌剌不休。《口技》

咤咤叱叱: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婴宁》

以上例句皆形容人唠叨多语。

切切:闻人语切切,《青凤》

呢喃:诵声呢喃。《于去恶》

喁喁:闻舍北喁喁,如有家口。《聂小倩》

喃喃:喃喃如梦语。《贾儿》

唧唧:闻两人在床上唧唧语。《孙生》

嘤嘤:闻房内嘤嘤腻语。《辛十四娘》

以上为低语或细语声。

嗤嗤:户外嗤嗤笑不已。《婴宁》

吃吃:吃吃不绝。《孙生》

局局:女掩口局局而笑。《萧七》

以上例句都形容人的笑声。

咤叱:闻墓中咤叱声。《姊妹易嫁》

呵斥:呵斥频催。《佟客》

吼咤:持刀吼咤,人众都奔。《凤仙》

以上为形容人的怒喝声。

呻吟:呻吟不绝。《佟客》

欷歔:又益欷歔。《小梅》

咨嗟:王及内侍,仰面咨嗟。《鸲鹆》

啾唧:大哥啾唧,得无以遣戍无人邪?《阳武侯》

嗷嗷:贫难军民,妻子嗷嗷。《王十》

以上例句都形容人的哀愁、叹息声。

其它表现人物的各种声音的描写,尚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充满了美妙的天籁之音,要确切地写出各种声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作者选择了不同的语汇来表达相近的含义,避免了用词的雷同,表现了作者驾权语言的高超能力。

再如形容女子的美丽、漂亮的词语,就有美丽、秀丽、浮丽、雅丽、慧丽、艳丽、温丽、魅丽、娇丽、妖丽、婉丽、媚丽、娟丽等之分;形容事物美的有炫丽、靓丽、壮丽、芳丽、伟丽、弘丽、峻丽、奢丽、侈丽、繁丽、粲丽、糜丽等区分。同样的情况还可以举出许多,这里只能挂一漏万了。由此可见,《聊斋》丰富的语汇给我国的语言艺术宝库增添了炫丽的色彩。

三、雍容典雅和俚俗口语的有机结合

《聊斋》是用文言写成的,它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同时又大量提炼和融汇了当时的方言俗语,从而形成了既典雅又生动活波的语言风格,是典雅与俚俗的和谐统一。

《聊斋》的用典是相当多的,所用典故约有二千多,涉及的书、文、诗、词、赋有五百之多。诚然,用典过多易给小说带来一些弊病,但总的说,作者所用典故与小说的文体是协调的,使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同时,《聊斋》里的俚词俗语也相当多,并都极其生动传神,对小说内容的表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啰唣”、“下流”、“长舌妇”、“小鬼头”、“贱骨丫”、“恶作剧”等等。另外,小说并非简单的袭用俗语,而是经过自己的改造加工,使之虽俗却雅,诙谐生动。

但《聊斋》的语言妙处,更表现在典雅与俚俗口语的有机结合上。这种和谐统一的语言风格在文中随处可见,在此就不赘举了。

总之,《聊斋》的语言艺术是卓越的,得到了历代文人的一致赞誉。蒲松龄继承了古典散文的优秀传统,把诸子史传及唐宋名家诗文传奇中的词汇兼收并蓄,更大量吸收了生动活波的民间口语,提炼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因此,作品虽用的是文言,但很少有生硬板滞的毛病。无论是抒情、写景、叙事、状物,都很有表现力。一般来说都具有形象生动、简洁明快、优美自然等特点。当然,如前所述,《聊斋》的卓越艺术成就并不仅限于语言方面。而《聊斋》在语言艺术方面,也绝非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但它的成就是主要的,是巨大的,它无愧于短篇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为我国古代乃至今天的语言文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逊.明清小说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吴汝煜.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4]吴小如.古典小说漫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蒲松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1981.

(吴超杰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 700200)

猜你喜欢
语汇聊斋志异典故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聊斋志异小翠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成语连线
由对立走向友善
闻鸡起舞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