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以死明忘人格形象新探

2009-06-15 03:13
电影文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杜十娘

刘 婧

[摘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后投江的壮举,不是为了殉情,而是“以死明志”,是用自己的生命向社会发出最强烈的抗议,以投江向残酷的礼法制度宣战,向世人表明自我的人格尊严。她既有强烈的自身解放的欲望,又难以挣脱封建社会礼教规范统治的魔爪。她的命运充满着悲剧性,就如同古希腊命运悲剧,在与命运的无奈对抗中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崇高感——她的平民意识、独立人格凝聚着人类情感和时代思潮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杜十娘。以死明志;人格尊严

明代的拟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至今读来依然震撼人心,这种震撼,既源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壮举,更源于她用自沉投江的方式向社会昭示她的人格尊严。由于这种“怒沉”与“自沉”的行为,杜十娘卓然成为中国文学史之女性形象长廊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形象之一。历来,在遭遇背叛的时候,中国女人最典型的反应就是“怨”,而且是“怨而不怒”或“敢怒不敢言”,但杜十娘不但“敢怒”,而且“敢言”。一般的读者只读到那个“殉情”的杜十娘,却并未发现杜十娘“其实不是以死去殉情,因为李甲这样的负心郎不值得她去以死殉情,她实际是以死明志,用生命向那个金钱万能的社会发出强烈的抗议,以投江向残酷的礼法制度宣战。”

这是一篇控诉礼教杀人的故事,它的悲剧感人力量在于:“它写出了一个下层妇女的合理的美好的人生追求,在这一追求中塑造出一个崇高的美的灵魂,同时以一种深沉和义愤,表现了这个美的灵魂和美的人生追求怎样被毁灭。”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扼杀,是个普遍事实,也并非明独有的现象,但明代却特有“以死抗议”的杜十娘。“在明代,特别是中期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经济的勃兴,在思想界掀起了反理学斗争的进步思潮。在这一斗争中,‘情与‘理的矛盾成为同一时代普遍关注的问题。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王艮、李贽、汤显祖、冯梦龙等人都肯定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人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情(广泛的意义是指普通人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要求,自然也包括‘人之大欲的爱情要求在内),并将‘情作为‘理(核心内容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变得越来越严密、完整和牢固的封建礼教)的对立面和斗争武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社会的进步思想之果,在这里,杜十娘不但以“情”反对“理”,同时用她的死证明了她的“志”:可杀不可辱。妓女身份虽低贱但心地高洁,也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即便是作者本身。对杜十娘也是充满敬佩与同情的,在故事的结语。作者满怀欣赏地道:“十娘千古女侠,岂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风,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为惜也!”冯梦龙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现实状况,并且对人类抗争的精神是高度赞扬的,他对下层人民尤其是像杜十娘这样的“有从良之志”的妓女寄予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赞赏。十娘身上这种神圣而悲壮的色彩,赋予了作品严肃和深沉的主题,促使人们对杜十娘的悲剧进行深刻的反思——十娘的死绝不仅仅是因为“情”的绝望,而是对社会的绝望,最后以死向这个社会抗议,以死证明自己的情操和从良之志。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从爱情婚姻的角度来反映时代生活的小说。小说的动人地方,或者说杜十娘的闪光点就在于她的“沉箱”和“自沉”,是她在义愤中的以死明志,小说写到:“十娘抱持空匣,向江心一跳,众人疾呼捞救,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杏无踪影,可怜一片如花似玉的名妓,一旦葬身鱼腹。”悲壮的“沉箱”和“自沉”,让后人慨叹不已。妓女从良,从广义上讲,就是摆脱妓院生活,随夫而居。杜十娘随李甲逃出了魔窟后,虽被转卖于孙富,可仍是良人的妻妾,未见失志,可她拒绝转卖而投身大江中,可见其追求的不仅仅是肉体形式上的从良,而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人格上的平等。这不但是她的特点,是她的精神闪光点,也正是她高于霍小玉、李娃、莘瑶琴等人的地方。

十娘投江自杀,她是被害而死的,那么谁是杀人凶手?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十娘的形象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悲剧的根源

李甲忘恩负义,以千金卖了十娘,孙富阴险狠毒,挑拨离间,夺人美色,毫无疑问是十娘悲剧投江的直接凶手,所以他们最后也难得善终,一个“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一个“奄奄而逝”。但造成这一悲剧更深刻的原因却是支配李甲的行动并促成孙富阴谋得逞的社会势力和金钱势力。

孙富的出现是个偶然事件,“但是偶然性只是引发潜在的固有矛盾而已,矛盾存在着,发展着,不是这件事引发出来,也必会在另一件事上引发出来。而这一矛盾,小说一开始就以精致的笔墨,通过明暗的交代点示给我们看。我们看到,小说从开始到结尾,有一种忽隐忽现却又贯穿始终的社会势力在阻挠、破坏,威胁着杜十娘的爱情追求和美好理想的实现,这就是以李甲的父亲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杜十娘跳出火坑后就面临一个出路问题,即是十娘所说的“吾等此去,何处安身?”李甲说:“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说得很清楚,不是李甲不善安排,而是惧怕父亲。李布政并没有直接出场,却从头到尾处处写他,让人处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和力量,感觉到他能影响、控制甚至能决定十娘的命运。李布政是封建家族的宗法礼教、门第观念的执行者,在他看来,儿子弄钱嫖妓是一回事,虽应受到道德的批判,但至多也是“文人无行”的表现,不会影响家族的门面和儿子的前程,而一旦携妓为妾,成为封建家族的一员,就会违背传统文化与礼教对婚姻的规定性,更别说李甲是一介书生,本是到京求功名的,却是迷恋京中名妓,在李布政看来,就是十娘妨碍了他的前程,他怎么会同意十娘进李家的门?等到十娘对这一强大的势力有了清醒的认识的时候,已经是到了悲剧的结局了。

“士大夫文人尽管贪恋风月,写出许多温情脉脉的艳诗艳词,但他们理想的婚姻,终究是要一个门当户对的名门闺秀,这样有助于仕途的发达,最起码不至于有损个人的名誉。”虽然杜十娘生活的时代个性解放思潮已经到来,并且有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等人攻击理学,肯定自然性,标榜人欲,“童心”、赞美“至情…真情”,反对窒息人性的“理”,但对妓女的命运,对十娘的命运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妓女的辛酸一样存在。“令生遭折磨,流落在娼门,一旦把身躯点污”的痛苦和屈辱,是每个妓女都尝过的,“送故迎新,身躯受尽摧挫”的非人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感受得到。十娘的从良渴望强烈,但从良之路却是困难重重。她终是敌不过强大的封建势力,最后只能沉于江中。

超越阶级的爱在古代是稀有的东西,贵门里没有杜十娘的位置,也容不下她这样身份的人。封建礼教就如同一堵墙,杜十娘被拒在墙外,从社会现实看,死实在是她惟一的出路,她投江前那一番尖锐的、彻底的、不可逆转的泰山式话语突显出她的高贵和尊严,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

上独一无二的光辉形象。

孙富是以封建礼教和千两银子作为武器打倒了孱弱自私的李甲的。明代的商业发达是明显的,尤其是在江南,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产生巨大的转变,这在明代的小说就有很多反映,比如《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仅仅凭着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资本主义的萌芽虽不能从根本上去动摇封建势力,但是金钱也已经侵毒到人心,十娘可以被金钱所卖更说明了当时社会中金钱的力量,也说明她为金钱所害。十娘有机会脱离了风尘,挣脱了妓院的绳索,然而她的命运没有根本的改变,她只是先得到了希望然后又陷进更深的绝望中而已。李甲背叛了爱情,出卖了她,不但不以为耻,还“欣欣似有喜色”,原因就在于他根本不把妓女当成一个人,而是一件商品,一件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当然她可以告诉李甲“百宝箱”的事,然而她悲愤绝望地看到,李甲在封建礼教,金钱和对她的爱情之间,选择了前者而抛弃了她,她也是在这一刻,才彻底明白了她在李甲心目中只不过是个玩物,明白了李甲对她没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当然也不是金钱可以破坏的。爱情和人生理想已经破灭,那只百宝箱除了可以用来揭露李甲和孙富以外没有任何的意义,杜十娘毫不犹豫、毫不痛惜地将它投入江中,是一种最有思想的选择。”她知道李甲这时接受她的是她的金钱而不是她的人格尊严,金钱买不回平等,她不愿金钱玷污她心中神圣的爱情,所以她选择了死,她以死向众人向社会昭示:她同样是个人,一个具有尊严的人,不是一件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她的“沉箱”和“自沉”,是至诚的灵魂对尘世的叩问。

二、杜十娘的形象意义

杜十娘形象的深远意义,也绝不是“殉情”,因为“殉情”是双方相爱的,才值得去“殉”,就像刘兰芝和焦仲卿那样。她实在是以死明志,用她的死对明代一整套礼法制度和金钱进行极端控诉。她的遭遇有典型性,她是无数命运相同的姐妹的代表,在古今中外的文学长廊中为了得到爱情酿出的悲剧很多:霍小玉为爱忧思成疾,《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为爱而死,十娘也死了,但跟她们相比,十娘形象的光辉意义震撼人心:文中突出百宝箱的意义,在金钱崇拜的年代里,十娘把它投进了江中,更具有悲剧的震撼力;投宝后自沉是她的选择,也只有自沉才能明志,她在投江的当天早上说“今日之妆,乃送旧迎新,非比寻常。”“旧”当然是指她昔日的生活,包括她遭受肉体和精神双重受损的人格,“送旧”也就有了告别旧生活,结束自我的意思,“迎新”则是以青春生命为代价,塑造一个全新的我,她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像被商品那样被卖来卖去,表明她追求的是做人的基本权利——人格的平等,她在对人的内在追求中,张扬了个性,完成了自我。

投江时的十娘是个灵魂尊贵人性魅力四射的伟大女性。她没有用温情的泪水去求得李甲的怜惜,也没有用百宝箱去换取李甲的回心转意,更没有屈从于孙富,而是以生命的终结来维护自我的高贵和人格尊严。她投江前的控诉句句撼人心魄,绝望越深,她的人性光辉就越强,越能反衬出封建卫道者那种灵魂的污浊和封建秩序统治下的卑怯无能者。

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塑造了刘兰芝、霍小玉、李娃、祝莫台、杜十娘等一系列富于反抗的妇女形象,表明中国女性对于宗法情感的破除,她们对自由人性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她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控诉着这强大的势力,为争取女性的地位而斗争。十娘更是刚烈的死者,她是必须死去的,因为不死不足以显示她的高涪,不死不足以明其志,不足以表现对这个社会的绝望。她投江前的那抹不褪色的光辉让她死比生更能体现出她的人格尊严、她的价值,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杜十娘”。

猜你喜欢
杜十娘
玉沉
与梦想有关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新解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三爱”“三恨”
是反抗,还是回归?
——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爱情的基础是平等、尊重
——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悲剧性探微
古籍中的女性——恨眼无珠的杜十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