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代表”提高忧患意识

2009-06-22 02:36肖学敏
文学界·人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展

肖学敏

摘要:忧患意识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和预知能力。表达的是人类主体性的自觉——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感。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现实挑战深入思索、勇于实践的结果,凝结着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国际局势的变幻,复杂的社会转型和时代使命,党的发展变化,都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三个代表”所蕴涵的忧患意识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宽阔的世界眼光、敏锐的时代眼光等三个鲜明特点。只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贯彻“三个代表”,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自警自励,不断创新,就能引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庄严使命。

关键词:三个代表;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2111(2009)03-076-03

忧患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的一种理性认识和外部情感表现,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和预知能力。忧患意识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社会历史的命运、前途、生存和发展的自觉关注,它是一种由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来的力求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困难时的心理状态,它既不是基于个人得失的忧患情绪,也不同于怀疑机制的作用所产生的困惑或迷茫,是一种突破了迷茫与困惑之后清醒地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探寻,它以焦虑的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的是人类主体性的自觉——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感。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奉,成为人们尤其是古代知识分子生活行动的指导原则,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因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刻,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面前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现实的困难与挑战、风险和压力深入思索、勇于实践的结果,它凝结着共产党人深深的忧患意识。

一、国际局势的变幻使中国共产党人面临严峻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集中表现为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必须科学认识和判断党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正确应对时代提出的巨大挑战。

首先,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级化。随着两极格局的打破,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尽管向往和平、谋求发展仍然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这样的形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在世界多级化的进程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面对多变复杂的世界,如何利用当今世界难得的和平机遇发展自己,并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这需要当代共产党人的高度政治艺术和平衡能力,更考验共产党人的智慧和胆略。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各国经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越来越突出,并越来越深地卷入到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之中。如果说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之初,“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那么,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浪潮对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当代中国的巨大影响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融入世界,参加世界性竞争,我们几乎没有选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但同时它也使我国经济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地受到国际经济运行的影响。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面对以经济力、文化力、科技力、军事力和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资本主义在几个世纪里通过血与火的磨难所取得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成果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重大考验。

再次,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新态势,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精神力量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特别是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一方面有利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在比较和吸收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自己;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落后的思想文化也大量渗入中国,敌对势力更是利用各种手段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严重冲击着中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在此形势下,如何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如何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保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不受侵蚀;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加强和优化人的教育、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所有这一切都对共产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复杂的社会转型和时代使命艰巨繁重的要求

首先,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面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改革和建设中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改革深化引起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新调整,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尽管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劳动性质、就业方式、收入分配等条件的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职业的群众的具体利益又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职工可能会因此而下岗,但是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一些人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额外收入,甚至侵吞国有财产,进行权钱交易等等。中国共产党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如何保证和满足群众实现自己的合理利益要求,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更好的发挥总揽全局、协调

各方的领导作用,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为实现共同的目前而奋斗等,都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挑战。

其次,继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极其艰巨。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在新世纪的头20年里,是一个必须抓紧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人要在已经实现的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基础上,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而,要完成这一伟大目标,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生产力、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联系都已发生了新变化,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发展也处于关键时期。那些过去小心绕开或者隐蔽的各种棘手的矛盾和问题,正在开始显现出来,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如加入世贸组织既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又对我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企业经营机制和经济运行规则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中,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改革的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党的历史任务,无疑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党的发展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现实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是党员队伍空前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全国党员的数量由3500多万人发展到6700多万人,现有党员人数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2%。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领导13亿多人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二是党员队伍的构成呈现出新的特点。过去工农成分的党员占了党员队伍的绝大多数。近20年来,一些非工农职业的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一些以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人也开始加入党组织。党员队伍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三是党员的文化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如何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和提升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党的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是新世纪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也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能否进一步前进、执政党的地位能否进一步巩固和稳定。

此外,现实党员干部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执政的地位,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权利观淡化甚至被遗忘,往往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为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的筹码,甚至变为为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俘虏,所以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了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权利、金钱、美色的考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无疑,这些现象与党的性质、宗旨是大相径庭的,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中,如何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和战斗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进一步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四、“三个代表”所蕴涵的忧患意识的鲜明特点

“三个代表”所蕴涵的忧患意识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一)深邃的历史眼光。针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党内一些人产生的脱离群众、故步自封倾向,以及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江泽民就曾经指出,长期执政会给我们党带来危险,这就是丧失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惰性上升,活力下降,滥用权力,脱离群众,最后失去最广大的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人心向背问题,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如何跨越盛衰成败的“历史周期率”呢?建党80多年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切实作到了“三个代表”,我们的事业就会发展顺利,否则就会遭遇挫折或多走弯路。因此,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经验联系到建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的经验凸显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性。

(二)宽阔的世界眼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特别是研究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原因和近来一些国家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纷纷落马甚至是退出政治舞台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靠什么什么长期执政?靠什么完成振兴民族的使命,实现国家的富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共产党执政后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失时机地改革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生产力。否则就会丧失政权的物质基础:同样,中国共产党人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理解和支持。现实的参照系凸显坚持“三个代表”的必要性。

(三)敏锐的时代眼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客观分析和把握当今时代基本内容、特点和潮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今世界的形势和发展态势,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加快发展的急迫感、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加快发展壮大自己”。面对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新,总是步人后尘,势必受制于人。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民族都回避不了。在这场竞争中,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现实凸显坚持“三个代表”的急迫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而不忘记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可贵品质,体现的是当代共产党人对自己所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理性自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昂扬不息的奋斗作风。只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始终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坚持用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定位自己,要求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警自励,自新自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能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历史,既不落后历史、又不超越阶段,引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庄严使命。

猜你喜欢
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展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区域发展篇
“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