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渗透

2009-07-04 05:03唐红英
教师·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生命体验诗歌教学感性

唐红英

摘要:美育是一种偏重于感性,侧重于情感,着眼于生命体验的人文主义教育,而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很有可能也很有必要让美育渗透其中,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育;诗歌教学;感性;情感;生命体验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1]中学语文教育不论在教材内容,还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美的因素。它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美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

语文学习离不开美育,美育必须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诗歌教学很有可能也很有必要让美育渗透其中,因为其需要一种人文的关怀,在感性、情感、生命体验中让诗歌产生奇妙的效果。正如一位美学教授这样定义:“美育是偏重于感性,侧重于情感,着眼于生命的体验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诚然,在教育教学中,美育从一开始就成为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学的渗透为其开辟了一条人文主义的光明之路。

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又如何具体地进行美育渗透呢?

一、诗歌教学应偏重于感性

诗歌教学最需要感性的注入。诗歌意象的感性形态能让广大的中学生乐意接受,诗歌文字所展现出的美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情景中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美是生活。”生活中美的事物与诗歌所表现的情景相结合,就会产生美的效果。

学生在体验山林生活时就产生了美的享受。“诗中有画”,美就在诗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2]的自然朴素之美依稀可见。感性的深入使得诗歌、学生、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领略美的同时,悟出了诗歌的诗意、作者的意图,收到良好的效果。

感性材料的整体组构是作家在诗歌创作中的又一表现形式,学生不仅可以感知独立的诗歌感性意象,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到诗歌整体感性画面的把握上,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

作家的创作都讲究感性材料的积累与升华,“一朵雪白的浪花”“一株挺拔的白杨树”“一池碧绿的潭水”“一片蓝色的海滩”都是美的画面。如果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却不引导学生进行感知的再体验,将很难真正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感性的材料需要师生共同去积累,感性的形态在诗歌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学生在可观可感的形象事物中自然地体味到了诗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诗歌的教学也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需要情感的血液

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情感的本质特征,美育侧重情感,情感在教学中起到中介的作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3]情感的力量在诗歌中也显得尤为突出。

任何一个诗人,情感的体验是他创作的前提。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这都是他性格气质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形式,寄托的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自信情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自然豪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气势,“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之浪漫情怀,无不体现他豪放豁达的情感气质。而杜甫诗歌则抑扬顿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得让学生细细体味情感形式的差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之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忧愁情感,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愁思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之思,引导学生从作者、国家、花、鸟等相关的人和事物中体会深沉的忧国之情。在这种情景交融中,让学生与作者、老师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极为深刻的愉悦感,从而收到好的效果。

情感审美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并十分注意审美主观性的作用。正如鲁迅说的:“我以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艺术创作是这样,欣赏、学习作品的审美艺术当然也不例外。现代美学提倡者之一梁启超也说过:“情感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坏得可怕。”[4]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引导之重要。

因此,我们希望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诗歌本身,而应首先让他们感到心情愉悦,感受深刻,达到共鸣的惬意与爽快。这种美的体验与情感共振使得诗歌教学大放光彩。

三、诗歌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生命体验

中学生虽然涉世未深,然而他们的生命体验却非常细致和深刻,心理也逐渐走向成熟,对他们的心理剖析应着眼于学生的心理体验,这也是美育在诗歌教学中的渗透的具体表现。

诗歌教学过程中本来就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关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受中去领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只是缺少发现。”[5]学生如果在诗歌中没有发现美,这就是教师的失误,老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到诗中的美与生命体验。比如曹操《短歌行》中,英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图大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招贤纳士的渴望,这些体验是学生还没有过的。但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志当存高远、不坠青云之志、有理想、有抱负,等等,这些体验是一致的。

诗歌教学中,生命体验是美的体验,俄国美学家与文艺批评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信念端正。”这是美的体验的典型性。诗歌教学若能让这种美的体验渗透其中,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诗歌教学中应抓住语言美的体悟

要让学生很好地进入诗的情境,领略诗的情感,获得美的享受,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诗的凝炼的语言、透过字面仔细吟味其中的美感。

在诗歌教学中,语言的审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审美活动。这里要特别注意,在这一活动中,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将无所适从,很难产生审美乐趣;相反,如果审美活动变成了教师单向的喋喋不休地讲述,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教师还要十分注意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紧密配合。使美的语言与鉴赏中产生的美的氛围、美的情绪相融合,这样学习就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否则,就会使审美变得单调、枯燥,毫无美感可言。古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讲的就是一种在审美的心态下去求知的境界。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美育作为一种人文主义的教育形式已经渗透于诗歌教学之中了,渗透于美育的诗歌教学在实践中也显示了其优势。因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6]诗歌教学也因此增色不少,激活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5]王涵,等编.名人名言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98,113.

[2] 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87.

[3] 新编汉语成语词典.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231.

[4] 宋化烦,李德明.中学语文必读.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8.

[6] [俄]车尔民雪夫斯.生活与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6.

猜你喜欢
生命体验诗歌教学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九辩》中的时空意识探析
文本解读教学需要生命在场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