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喻”的辨析

2009-07-09 08:01王小菊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振作文理论点

王小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传统解释是:内心困惑,思虑堵塞,之后才能有所作为;焦虑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发于声音,人们才会了解他。把“作”解释为“有所作为”,把“喻”解释为“别人了解”。每次执教到此处,我颇觉这样解释有误,文理似有不通。

首先说,人在“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有所作为”呢?其次,“征于色,发于声”,也并非是为了让“别人了解他”。“别人了解他”,对于他自己想疏通困惑的内心、堵塞的思虑,从而增长聪明才智,又会有多大的用处呢?

联系全文看,文章第一段是从那些经过大磨难才能成就大事业的“特殊人物”的角度去论证论点的。而第二段的开头几句,则是从“一般人”的角度去论证论点的。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总分关系。先总说“能改”,后分说“改”的经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两个句式也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承接关系。“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讲得是,因“困于心,衡于虑”而“振作”起来,这是产生了想要疏通堵塞的思虑的想法;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正是疏通堵塞的思虑之过程,“征于色,发于声”是苦思冥想时内心痛苦的外在表现,是“疏通堵塞的思虑”的经过;而“喻”是经过苦思冥想之后的顿悟,是结果。堵塞的思虑疏通了,自然可以说是增长聪明才智了。如作这样的解释,文理就通了,与全文的中心意思也吻合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该解释为“振作”,是产生了要疏通自己的堵塞的思虑之想法;“喻”应该解释为“明白”,是自己经过苦思冥想之后的顿悟。

猜你喜欢
振作文理论点
蜗牛
Module 2 The Renaissan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间歇性振作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文理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两种模式下大学生不及格率的比较研究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