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模经济视域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2009-07-24 01:47姚永强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调适

姚永强

摘要:规模经济理论是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规模经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既要注重规模经济最大化,适度扩大学校规模,同时更应强调教育公平的充分实现,坚持就近入学原则,根据地域特点、人口分布、教育层次等因素加强学校布局调整。

关键词:规模经济;学校布局;调适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01-02

长期以来,为加快实现初等教育普及目标,贯彻落实”就近入学“原则,我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上是按人口分布状况和县乡村管理结构简单建校或设点。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初见成效和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学龄儿童锐减,诸多学校特别是村办小学遭遇生源危机,一村一校的办学格局面临严峻挑战。原有学校分布格局和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导致了办学的低效益或无效益,这一结果最终推动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全面调整。

一、教育规模经济理论分析

教育规模经济理论主要来自于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反之,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规模不经济或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按照规模经济理论,教育规模经济(Economics ofeducational scale)指单位生均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反之。教育规模不经济(Diseconomlcs of scale ineducation)则指单位生均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如图1所示。

学校规模经济的形成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而适当的使用。同时规模经济的产生必须在规模扩大后不致衍生不经济缺陷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因此。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显然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即在教育活动要素配备齐全的条件下,使教育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利用率;二是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即按教育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三是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即教育规模的扩大是有限度的。其前提是不衍生不经济缺陷。

根据教育规模经济理论。不少学者提出了学校适度规模理论。所谓学校规模适度,是指在教育的其他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所有资源得以充分和恰当利用,并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保证培养规格、教育质量不受到影响的合理限额的班级效和学生数。因为规模太小,不能充分和适当运用教育资源,产生单位学生成本偏高的不经济效果;规模太大又会衍生人际关系冷漠、行政僵化、学生对短缺的教育资源的不充分享有性等不经济因素。学校的初始适度规模,可以用U型曲线来求解。

图2中的U型曲线顶点为学校规模经济和不经济的分界点,而它所代表的是学校最适当的规模学生数。但是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人口的增加,学校的规模是不断扩大的。资源获得充分利用后,如果继续投资,还可能出现规模经济效果,上边U型曲线所表现的只是学校最小的适度规模,或称第一级适度规模。实际上,学校可维持一个能充分并适当运用资源的稍大规模,单位学生的生均成本增减幅度与规模扩大在超过—定规模后呈上下波动。

图3中U1是开办学校时的U型曲线,单位学生经常成本随规模扩大而迅速减少,U2至U5是继续投入资源,因学生人数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增加的资源对单位学生平均成本的影响相对减少,遂使单位学生平均成本呈小幅度U型的向下波动。

二、学校布局调整中规模经济理论的运用与调适

学校规模和学校布局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学校布局的集中和分散,必然影响到学校规模的大小;学校规模的大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校布局的集中与分散程度。但学校规模经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它强调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和资源的利用的充分性问题,而对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关心较少,常常与基础教育的就近入学原则相对立。而学校的合理布局不但要参照规模经济理论,使学校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使教育资源得到尽可能充分利用,而且还要考虑到诸如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因素,特别是基础教育更是如此。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在人口分布、生源多寡、经济与地理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在不同地区。中小学的最佳规模的选择标准也就不同。

对农村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的地理特点就是幅员辽阔,不少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密度大与人口密度小相并存;在人口结构上。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需接受基础教育的学龄人口规模大;在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均收入低,财政收入有限;在中小学的设置方面,教学点较多,校均规模不大,资源利用事普遍较低。针对农村地区的这些特点,在今后的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继续坚持就近人学的原则,使学龄人口能够容易接受到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它在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到2000底“两基”工作未实现、“普九”任务未完成的地区基本上在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在今后几年内还要加强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扎扎实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发展高中教育。

二是要适当扩大学校规模,减少中小学的教学点,合并或撤掉一部分中小学。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调整学校的布局和规模提供了可能性。对一些可办可不办的学校坚决不办。对一些没有办学条件、教学能力差的学校尽量撤并;对一些条件薄弱而又必须办的学校应大力扶持,使在学校布局的调整中既能达到学校的规模经济,又能使每个适龄儿童入学。

三是城镇与农村的学校布局标准应有所不同。由于城镇人口较为集中。人口数量较大,并且今后几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继续迁移,城市的学龄人口数量将会更大。而与此相反,农村人口的急剧下降和大量人口的迁移,农村的人口密度将会更小,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需要人学的实际人口下降,因此城镇学校的辐射半径应该小于农村,城市学校的建设更应该注重规模经济,而农村中小学的辐射半径应远远大于城市,其学校建设更应该注重的是社会公平。

四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其布点的服务半径应有所不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独立生活能力差,许多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家庭中或父母身边进行。如果过早地脱离家庭进入寄宿制学校不利于儿童的成长。特别是农村,许多地方山高路陡,上学常常需要爬山涉水,如果布点分散,那么儿童每天上学都必须走上1-2个小时,这必然会影响到儿童的上学和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与进度,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而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初高中生,由于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和生活料理能力。因此应注重规模效益。实行寄宿制学校,其学校的服务半径应更大。当然,小学教学点的设置在生源的确很少的情况下,可适当保留一部分单人教学点或实行寄宿制学校。

总之,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是一个动态概念,应随着经济、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而相应调适,达到规模经济和教育公平的双重实现。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调适
浅析女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议成都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必要性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高校规模经济探析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
航空公司战略联盟动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