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应对

2009-07-24 01:47明玉君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儿童

明玉君

摘要:对儿童来说,理解死亡是比较困难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地接触到死亡现象,并由此产生困惑。因此,本文主要对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应对进行了阐述,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儿童对死亡的理解,促进其社务性发展。

关键词:儿童;死亡认知特点;影响因素;时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15-03

在自我概念尚未确立之前,儿童不会思考与自身存在相关的任何问题。随着儿童认知的提升,他们开始思考与自我相连的问题,如死亡。死亡概念是生命科学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概念,如果不能得到某种被儿童所能理解的意义,就会成为儿童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扰,在自我摸索的挣扎中,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可能会出现偏差、停滞,甚至退行,从而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如果处理的好的话,则会有利于儿童从生命的终极角度来理解生命,从而对人类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身体的健康、理性地面对生命死亡、更好地生活等方面也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因此,本文主要就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帮助儿童正确地理解死亡,从而健康成长。

一、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特点

儿童对死亡的理解能力与他们的认知发展紧密相关,这个模型是由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推理水平既依赖于成熟,又依赖于后天的学习。随着儿童心理结构的成熟以及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他们在对死亡的观点上会经历特定的发展阶段。

(一)Nagy的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阶段

1948年Maria Nagy曾以378位三至十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儿童对死亡的看法,推断出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而且提出这三个阶段是相关的。

第一阶段(3-5岁)。儿童认为死亡是暂时且可逆转的现象。他们把死亡看成是死者去旅行或睡着了,他们相信死者会回来的,他们认为死者会像活着一样进行各种活动:吃东西、想事情。

第二阶段(5-8岁)。儿童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且是永久的现象,但不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不会将自己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他们以为死亡只会发生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以为只要跑快点不被抓到就不会死亡。他们经常将死亡拟人化,认为死亡是天使、精灵或恶魔把人抓走了。

第三阶段(9-10岁)。儿童对死亡有了成熟的理解。了解到每个人都不免一死,自己有一天也会死的。

(二)皮亚杰的儿童对死亡理解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0-2岁)。婴幼儿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认为死亡只有“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存在和消失”的区别,对于“死亡”,孩子有分离或剥夺的情绪感受。

第二阶段(2-7岁)。幼儿认为死亡是真实的,生者和死者会分离,死者是不动的。孩子对死亡会产生神奇的想法,例如给出一些想象出来的死亡原因。认为死者有生理机能,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又会一再发生。孩子害怕被抛弃,会对死者产生罪恶感(如“他是因为我不守规矩才死的”)。认为死者是从一种存在方式转换成另一种存在方式(如:死掉的人变成天使了)。

第三阶段(7-11岁)。儿童认为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内外在原因。儿童对死亡的恐惧增加,认为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但死亡是最终事件。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只发生在老年的时候。儿童对死亡的解释是具象或拟人化的。

第四阶段(11岁以后)。青少年把死亡看成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且具有个人的意义。认为死亡是最终的事件,死者已没有生理机能,对死亡感到焦虑。

(三)我国学者得出的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个水平

幼儿理解死亡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我国学者张向葵等人也对儿童的死亡认知进行了研究,并将3.5岁至6.5岁的儿童对死亡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

水平一:对死亡特征的四个维度(不可逆性、必然性、功能丧失性和情绪性)不能清楚认识。不能理解人会死的问题,尤其不能理解动物和植物会死的问题。

水平二:能够比较清楚地解释死亡的基本特征,但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情感色彩:死是别人的事。而自己永远不会死;自己喜爱的生命不能死。

水平三:能够依据一定的自然原因、疾病原因和意外原因来解释死亡,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人死了不能再活;任何人、动物和植物都会死;死去的人、动物和植物既不能走,也不能想问题,并使人感到伤心、难过、恐惧和悲哀。这意味着,儿童对死亡特征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儿童死亡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发展能力

学者大都认为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与他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随着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儿童对死亡的认识渐趋成熟。

(二)人格特征

Kohasa(1979)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实验,确定了一些与应激耐受力有关的人格特点,表现为刚毅。主要包括:明确的价值观和目标、坚定的信念、献身精神;对生活具有充满活力的追求、用于面对和接受挑战;较强的内部控制力、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样性格的儿童在面对死亡时不会产生极大的恐慌。

(三)生活经验

儿童如果在生活中有接触死亡的经验。如看到过宠物死亡、亲人死亡。参加过丧礼,等等,他们对死亡的认识会较成熟。

还有,Bond-Langner指出,罹患重症的儿童对死亡会表现出较高的焦虑。但是六岁以下的儿童则反映出一种对“分离”的焦虑。

(四)生活环境

1家庭态度。许多人都拒绝讨论死亡甚至拒绝思考死亡问题,成人对死亡的否认会扩展到儿童身上。在Wass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当对144名高中生提问“你小时候是怎样应对家庭中的死亡问题”时,有39%的学生回答在家庭中从来没有涉及到死亡这个话题,26%的学生回答只是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谈论死亡。大多数学生都报告在家庭中谈论死亡是很忌讳的。”

父母对死亡问题的回避主要源于成人自己对死亡的不安和焦虑,他们的回避是有意的。大多数父母都想保护自己的孩子避开面对死亡的严酷现实。事实上,直到现在,许多父母还认为儿童并不关心死亡。但大多数研究表明儿童是非常关心死亡问题的,对死亡的兴趣是人类身心发展的一个正常部分。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表达。

2社会环境。1974年美国的一个研究支持了社会环境对儿童理解死亡概念所起的作用。这个研究以199名3-9岁儿童为被试,根据社会经济地位和年龄把儿童分组。结果发现,儿童所处的社会阶层越低,生活环境越充满暴力,他们就更倾向于意识到死亡。研究者发现低阶层儿童的想象内容显示了他们正尝试着以一种现实的、明智的态度来应对死亡。

许多研究表明,相同的死亡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较少焦虑的个体与受压力影响很大的个体相比有更多的社会关系。在应激情况下那些受到来自

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

三、儿童死亡认知的应对策略

死亡这个事件对儿童来说是那么陌生,但是儿童却经常要面对亲人、朋友、动物和植物的死亡,其实他们从出生开始,在整个一生中都在不断地面对死亡。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儿童应对死亡的正确观点。教给他们应对亲人丧失的正确方法。

(一)借鉴国外的做法

1美国。美国是死亡教育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59年,费费尔从行为科学角度写了《死亡的意义》一书之后,死亡成为热门话题,成为死亡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更加无所适从。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甚至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殉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疗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2德国。在德国,教育界组织中学生参观殡仪馆,让16-18岁的青年人直面人生的终点。通过参观殡仪馆里的技术处理间和告别间,学生们才知道,原来这里没有难闻的气味和可怕的恐怖景象,与世长辞的人们是那样安详。他们还从儿童抓起,成功地让小学生在游戏中接触死亡的题目。

在英国、法国、荷兰等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课。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二)用恰当的词语表述死亡。正确地描述死亡

成人在与儿童讨论死亡问题时要使用恰当的词语,不要使用类似“好像睡觉”这样的表述方式,因为儿童会刻板地解释这些语言。

描述死亡时应指出正常身体功能的结束。如心跳停止、没有呼吸、没有感情、没有爱、不是睡眠、不能思考。儿童无意中听到的“他看上去如此安静,就像睡着一样”,可能会使他们担心自己睡着就不会醒来。特别是在儿童对死亡理解的第一、二阶段,他们在这一时期仍然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和可逆转的。

(三)耐心回答儿童提出的死亡问题

成人不能回避儿童提出的有关死亡的问题,否则会使儿童认为死亡是一个神秘的话题,是不能公开讨论的。不能谈论的事情会使儿童感到害怕,这就加强了应激。而且,成人在接受儿童的提问时,要用简单诚恳的方式回答,要考虑到儿童的理解水平。另外,成人不要对儿童的提问感到厌烦,因为儿童要通过反复的学习才能记住,所以他们会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提问。每一次他们听到的回答,都会整合到以前储存的知识经验中去。经常的提问并不一定表明应激和害怕,而只是正常好奇心的反应。

(四)对有慢性痰病或潜在生命威胁的儿童给予支持

成人不仅要考虑到儿童的身体需要。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需要,此时他们会感到孤独、无助、沮丧、焦虑,甚至恐惧。应该告诉儿童,他并不是最痛苦的,并给他提供一些战胜疾病的楷模。

(五)向儿童提供有关死亡的准确信息

因为儿童可能会由于同伴中有一个有健康问题的成员感到害怕。例如,一个从化疗中恢复的儿童可能没有头发。当儿童明白这种治疗过程后,他们可能会接受这个儿童与他们一起活动。家长和健康职业者要向儿童提供必要的、可靠的信息。

总之,了解了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策。就更能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合理的和科学的死亡情感教育,而且更有助于提高儿童对生命自身特点的认识,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