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的德育途径

2009-07-24 01:47赵瑞芳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途径德育语文

赵瑞芳

摘要:语文是人文科学中的基础文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语文课堂叙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请文教师的主要职责所在,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出了几点德育途径。

关键词:语文;德育;课堂;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J 03-0013-02

语文——人文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这一界定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特征所决定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进行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利用文章背景的介绍进行德育渗透

学习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背景,借助对课文背景的介绍、分析,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受教育的目的。一些爱国主义的篇章,在介绍背景时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当时政府的反动本质和险恶用心,从而坚定其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之心。

(二)通过介绍作者生平进行德育渗透

在讲授每篇课文时都要对作者生平做一介绍,在这一环节里老师可以抓住作者当时生活的环境及作者的贡献做一详细讲解也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语文教材里,大多数文学作品的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或思想有一定的贡献或影响。在这一查找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作者的生活及作者的贡献有较深层的了解,因此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对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及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生也往往对此类文化名人或历史名人的作品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可抓住这一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涉及面广。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且大部分蕴含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适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力争把德育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素质。语文课本是很好的德育教材,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这些因素,在讲授课文时。既要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树立文章的情感目标。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一次次情感的陶冶。一次次思想的启迪,一次次品行的熏陶。这种教育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而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感情。提示阅读的要求和技巧,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和与作者相应的感情朗读文章。阅读指导中,要学生准确而真切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是通过字、词、旬、章来表达的。阅读时,必须启发学生在理解内容上下功夫,而不是空洞地要求有感情。阅读之后,要从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两个方面进行评议。阅读的评议不只是字音读得准不准,停顿恰当不恰当等技巧问题,而应该把评定阅读的思想感情和基本功结合起来,把学生朗读的态度和阅读的效果结合起来。

(四)利用名言警句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具有极好的德育功能的的格言警句。古今中外的名篇,例如诗词、散文或小说等,不仅文学特色浓厚。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诵读和理解。学生细读作品的同时培养了情感,增进了认识,得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熏陶与教益。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让其阅读时进入情境。在情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品德的教益、情操的陶冶。这些名言警句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它们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老师在教学中力求当好学生思想航船上的舵手,把好思想关,以达到扶正学生思想上的每一株幼苗,使其茁壮成长的目的。通过讲解名人名言,加强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这既让学生学习了语文知识,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力环节,利用写作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感受力,学生通过写作可以感受自己创作作品中的人物,如通过走近人物、感受生活来积累素材。学生语文学习,“写作”非常重要,写作指导、批阅、讲评等各个环节都与德育密不可分。学生动笔写作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助意象进行表达,学生的写作是展现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写作这一教学环节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关于爱国、生态环境保护、团结同学之类的文章,通过这一类文章的创作。学生可以树立起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教师在讲评作文时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时机,讲评作文这种方法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针对学生作文中所流露出的偏颇、消极思想,通过批语和讲评的方式进行矫正,对学生思想的转变是大有益处的。

(六)通过文章中的典型英雄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乏英雄人物的撰写,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思想的光辉,在学习这样的作品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学习这些英雄事迹时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德育

学生在学习时要做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题目的思想性,发挥练习中产生其德育功能,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另外。我们也可以多布置一些实践性、德育性比较强的作业,尽量避免枯燥无味。例如让学生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然后写一篇感想等,这类练习对学生而言既不枯燥又练习了写作,而且通过做家务提高对父母辛苦工作的认识,从而培养尊老爱幼的品德。

二、教师通过自身言行对学生进行德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良好的师德风范是无形的航标,也是最直接有力的一种渗透。学生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和教师共处,教师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教育思想、所言所行去启迪学生,使他们具体形象地感受到教师所讲的可信可行。这样教师深邃精深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就会转化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学生。日本著名学者木村久一曾说:“孩子的思想是不可思议的田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霉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教师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灯,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可见老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直接因素。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内功和师德修养,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尤其是小学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教师高尚的品格、言传身教的作风,往往是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恰当地将语文知识同德育内容结合起来,同该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语文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途径德育语文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我的语文书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