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干预性探析

2009-07-24 01:47李东昕王文华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李东昕 王文华

摘要: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教师和教育目的导向的价值观,这三种价值观相互区别且彼此联系,教师要合理处理三种价值关系,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指导下,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自觉,收集和分析学生现有的价值现信息。尊重和接纳学生原有的价值现,承认价值取向多元化。功能干预与内容干预相结合,促进学生积极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课堂教学行为;学生价值观;教师价值观;官方价值观;价值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37-03

一、课堂教学中的三个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主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着三种价值观:一种是学生现有的价值观;另一种是以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具体化了的价值观,我们简称为官方价值观;第三种是教师自己已经形成了的价值观。这三种价值观中,从完备程度上来讲,官方价值观具有纯粹性和理想性的特点,而学生现有的价值观通常是复杂多样的和需要引导发展的,具有不成熟性的特点。教师的价值观介于两者之间,与官方价值观有很大的交集,但是又不等同于官方价值观。

课堂教学行为是价值体现的载体,再者教育目的和性质也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价值干预的不可避免和必不可少。并且体现在一系列的不同程度上:价值中立、价值澄清、价值归因、价值选择、价值评判和价值灌输等。其中价值中立和价值灌输分别位于价值干预的两个极端。也就是说价值中立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干预。只不过干预的程度比较弱。而价值灌输则是把价值干预发挥到了极端。但干预的效果并不一定好。

科学合理的价值干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现存问题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程度的价值干预,但尽量避免价值灌输等不切实际的过分的价值干涉——因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醒我们要经常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不直接对学习者个人及其思想行为做出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对方,而应由学生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进而靠自己最终解决自己的问题。主张不过分干预学生实质上是倾向于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灌输,影响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自身价值取向和做出价值判断,而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的价值中立。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建构性的。因此,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现有状况,在坚持官方价值的同时我们对学生的价值影响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来建构。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价值绑架,否则,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价值干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价值存在着有意识的干预和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客观存在的)两种情况:所谓有意识的干预就是教师通过课堂互动或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了解到学生的价值现状。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对我国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解读。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或干预策略,有目的地扭转学生不健全(当然大多数时候是以官方的价值取向为标准)的价值观或者塑造某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观;所谓无意识的价值干预是指教师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会通过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出来,但这种体现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是一种隐性的存在,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干预很多时候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比如说,某位教师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而对商人存在很大的偏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可能因为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而义愤填膺地发了一通针对商人的牢骚,可能教师并没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但是很可能已经与我们的官方价值要求相背离了,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因此,这样的情况也是需要教师时刻自觉和自控的。也就是说。要尽量把无意识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意识化,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无效性或者低效性。但是这种干预方式本身对我们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没有太大意义,我们重点讨论有意识的价值干预。

有意识的价值干预又可以细分为内容干预和功能干预。所谓内容干预,是教师对学生原有的价值观进行影响与改变。价值的功能干预是允许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自己去发现价值,去选择价值。例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澄清其价值追求,协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真实需要是什么;帮助他们认识其价值观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认识价值选择和自己的需要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或者不一致之处;让学生领悟其价值观与行为和情感之间的矛盾及其后果等等。

三、教师行为干预方式选择的依据

中小学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堂教学中价值问-题的类型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细节中体现的价值干预有着特殊的要求:

(一)中小学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1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对象

中学与小学的课堂教学不同首先取决于教育的对象不同。中小学课堂教学对象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小学阶段(6-12岁)的儿童其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评价自己时比较模糊,同时开始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但对老师和成人的依赖使其价值判断受家长、教师、媒体宣传等影响较大,缺乏稳定的价值信念。从认知能力发展上看,其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感性经验成分。对事物的理解处于从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向比较本质的理解的过渡阶段。中学生(12岁-18岁)的心理特点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并存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问题,如孤立地、偏激地评价问题等,这一时期自我评价能力有所发展,但不够稳定和客观,自我意识增强,逆反心理明显,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独立自主,但社会经验缺乏。

与针对其它人群教育一样,中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也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学生进行选择和做决定的权利,同时要促进其做出基于自身价值观的适宜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自主权是根植于学生自身的能力的。这种能力是指个人能够了解、评估和使用各种有利于做出决策的信息与资源,并能预测各项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中小学生能否做出理性而适宜的判断和决定,受限于他们本身具备的知识、信息、资源和经验。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大多数的中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以及不能充分认识并恰当使用自己具备的资源和信息,不具备正确地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同时。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未定型阶段,学生时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可以影响学生端正主体意识,规范体系、目标理想与价值本位的取向。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大都有依赖、服从教师的心理,他们带着自己的困惑来,希望教师能帮助他们认识和判断问题。如果教师不给学生以建议与是非判断标准,不帮助学生克服不正确的价值观,则只会让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差与混乱。因此,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价值评判和价值引导。

中、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可能对同一个事物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这些观念和评价可能不尽成熟和完善,但对他们来说意义却极为重大,是未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这些价值观,理解这种价值选择背后的独特理由,从而便于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协助他们进行改变。

2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价值问题的类型

(1)发展性价值问题。这种情况的学生无明显的价值问题,基本能做出符合教育要求的价值判断。教师的价值干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开掘潜质,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2)适应性价值问题。这种情况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明显的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这类价值干预的目的是通过有形或无形的课堂教学行为显性或隐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冲突。

(3)障碍性价值问题。这种情况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暴露出了他们已经形成的较稳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并且这种价值取向是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并已经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的价值诊断和价值分析,采取合理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纠正学生的价值误区。

从以往课堂教学中的经验来看,课堂教学中价值问题多集中于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这两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尊重和接纳学生原有的价值观。承认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师可以采取非言语的、隐性的行为方式进行引导和促进。但同时,针对第三种问题,如果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有反社会的、有害于他人利益的,教师应保持警觉。从中发现问题。诊断出问题,并果断进行内容于预,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有害行为的发生。实现错误价值取向的正向扭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

四、基于价值干预思考的课堂教学行为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收集和分析学生现有的价值观信息,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有意识的价值干预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人就是依据这一套价值系统去评价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并以此去规范、引导自己的认识及行为的。中小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未定型阶段,也就是说,学生时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不是都与价值有关,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进行价值干预。我们认为当学生属于下列情形者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价值干预:第一,对自己的价值追求不清;第二,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第三,对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和情感问题的联系不清;第四,缺乏价值选择的能力;第五,存在与社会规范不相适的价值观。对于需要进行价值干预的问题,教师的任务是进行价值引导。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二)功能干预与内容干预相结合。以功能干预为主

价值的功能干预是允许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自己去发现价值,去选择价值。例如。帮助学生澄清其价值追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协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真实需要是什么;帮助他们认识其价值观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认识价值选择和自己的需要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或者不一致之处;让学生领悟其价值观与行为和情感之间的矛盾及其后果等等。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在对他们进行价值的功能干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内容干预也是必要的。当然,不管是功能干预还是内容干预一定要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不可凭借教师的爱好和偏向进行不科学的干预。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作为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用正确的方法赢得学生的信任。林孟平指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学位、资历、理论和技术的纯熟,而是教师本身的修养m。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设,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把一些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自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的价值观保持高度自觉,尊重学生的价值观;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挖掘出不自觉行为背后的隐性价值影响。避免课堂教学行为的无效性和负效性;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全面地收集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以进行有意义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