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教学:展示个性实现自我

2009-07-24 01:47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师生交流过程

李 磊

摘要:交往教学论是一种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理论,以“追求解放”为目标,注重“相互交流”课堂心理环境及“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交往教学论所孕育的教学的交往性、交往的永恒性及交往成分的双重性有利于展示个性、实现自我。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构建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关键词:交往教学论;交往;教学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40-03

交往教学论(Communicative Didaet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交往教学论已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和关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交往教学理论的探究对于推进我国的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往教学论的基本思想

从交往教学论的总体来看,其核心观点是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追求解放”

交往教学论十分强调和重视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这里所谓“解放”指的是,要求学校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能够摆脱教育,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能力。个性的解放是人成长道路上的永恒的主题。交往教学论强调的人的个性解放是学生自主的解放、自由的解放、自身的解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协助者、引领者,不起决定作用。学生的个性解放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成长来实现的。交往教学的目的是解放,这就意味着教学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是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获得个性的自我实现。师生交往过程中,由于教师无论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是对事物的理解方面都要超过学生,因此,学生要想取得与教师平等交往的自由。获得平等交往的内心体验。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具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获得这些能力和素质,就是交往教学论称之为“解放”的教学目标。

(二)环境——“相互交流”

与传统的教学论相比,交往教学论不仅重视诸如教室布局、课堂设施及教学实验室等课堂物理环境的创建,更为重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这一动态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交流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沟通与对话。在交往教学中。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的技能;同时,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和知识水平的进步对教师也有所促进和启发,即教师也能通过交往教学过程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专业能力和教书育人的技艺。这也是中国古代“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交往教学理论中很好的体现和展示。具体到实际的操作过程。教师可以先依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每个学习小组按照不同的分工和担任的角色分别进行有关任务的程序性的表述。即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自由争辩和讨论。进行交流互动,而作为教师,这时的角色就是协助者、指导者、启发者。交流互动过程中,交流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组内交流方式。即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采用激励法、小组讨论法、相互辩论法、相互评价法等。第二、组间交流方式。即各个小组之间的交流。组间交流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比如小组之间的互相辩论、小组之间的讨论、小组之间的比赛、小组之间的合作探讨。第三、教师参与交流方式。教师可以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协助。

(三)模式——“合作探究”

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交流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容易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难以真正完成。因此,合作探究是交往教学的主要模式。交往教学论在这方面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合作。第一、目标合作模式。教师在进行交往教学之前会依据教学目标提供给各个学习小组一个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目标的完成必须依靠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努力才能够完成。这就促使大家为着这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努力。第二、资料合作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不同,每个小组会占有不同的学习资料,有时每个小组成员拥有的资料也是不同的。为了共同学习任务的完成,就必须加强组内与组间的资料共享、加强合作。第三、角色合作模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同学负责的部分不同,扮演的角色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展示能力的机会。聚集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劳动才会获得成功。第四、成绩合作模式。成绩的获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个人会享受到更多成功的欢乐。这些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人际交往和合作互动能力的提高。

二、交往教学论的新思考

(一)教学的交往性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交往教学论就是力求把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融入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往中去,借助交往这个平台使认知和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结合。课堂就是一个大的网络,一个关于人际交往的网络。在其中,有交往也有教学,交往中有教学,教学中有交往,二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交往教学论的核心思想中,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教学具有交往的全部要素。首先。教学具有交往需要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交往过程中的双主体结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平等和独立的主体。二者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其次,交往所需要的内容也是教学过程所具备的。人类长期以来累积的所有的历史文明都是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总之,教学是一种体现交往实质的典型形式,交往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丰富性,交往的手段具有多样性,交往的过程具有直接性和长期性,交往的程度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交往的环境具有优化性。

(二)交往的永恒性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人是需要交往的,是必须交往

的。交往的永恒性体现在:人不能不进行交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时时刻刻都处在交往的过程中。其中言语的交流是交往的主要方面。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交往的另一方面,那就是沉默。有些教师认为沉默的学生脱离了交往。这是他们没有深刻理解交往的真正含义。那些默默不语的学生也是处在交往的过程中的,沉默也是一种交往,它也传递着信息。沉默可能表明一种要求,要求教师把问题解释的更清楚更详细一些,他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表示沉默的;沉默也可能表示一种抗议,抗议这部分内容是他们不喜欢听的,是无意义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忽视交往过程中的学生沉默的一面,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保持沉默的原因,寻找打破沉默的办法,以防学生们一直默默不语从而丧失在交往中获得能力的机会,有时在沉默中失去的本该获得教育的机会是无法弥补的。在交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往往对活跃而喜爱表现的学生予以较多的关注,而对沉默的学生缺少关爱、缺少尊重。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沦落为交往的“奴隶”。这种情况是大部分教师往往容易出现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克服这类问题的出现,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交往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有“三想”:一是想着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暂时的进步和落后;二是想着尽可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成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进步;三是想着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你们是他人生路上的导师。只要教师心中有对学生无限的关爱,就会解决学生课堂沉默的问题。

(三)交往成分的双重性

交往的双重性是指,交往必须包含交往的内容和交往双方角色的定位。首先,交往内容方面,教师除了给学生学术上的信息交流,还要有非学术上的交流,比如思想情感上的交流;除了正面的表扬,还要有适当的批评;除了学生的言语反馈,还要注意他们沉默的暗示。所有这些都应当视为交往的重要内容。它们将对交往的效果产生种种影响,我们不能忽视任何可以或可能作为交往内容的因素。其次,在处理交往的角色关系方面,交往教学论主张合理、平等、民主的交往原则,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开放的、融洽的、坦诚的、真挚的、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交往教学论认为师生应真诚地、毫无保留地进行交往。教师应放弃权威地位。民主地对待学生,做到真正的自由民主。除此之外,师生双方要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交往教学中,在教学中展示自我,发展个性。

三、交往教学论的现实意义

(一)展示个性,实现自我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基本途径的教学同样需要扩展自己的功能,即教学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和谐发展。由此,个性的解放被提到了一个很显著的位置。个性是指个人独特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及其发展过程,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主体能动性。个人的自由发展意味着独立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个性的实现。交往教学论提出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个性解放的、实现自我的人。通过交往教学。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自由、整体、民主的人的存在。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往关于学习动力的产生常常可以归结为两类矛盾。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未知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二,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水平和学生实际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两类矛盾主要是来自外部的要求。缺少来自学生自身内部的要求,但是实践表明只有当外部要求与学生自身的内部要求达到一种平衡和有机整合时,才会产生持久的强大的学习动力源泉。当学生面临新的学习问题时,他往往会先按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如果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困难时,就会产生学习动力,但是这种学习动力驱动下的学习行为是不可能独自进行的,它需要一种交流、一种沟通,需要在交往的环境中完成。交往教学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是学习动力的推进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交往是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泉,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能一味的只是考虑如何向学生提出要求,而是应该注意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往对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保证教学活动始终处在良性循环的态势之中,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构建新型师生、生生关系

交往教学论强调新型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往。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能够发现,如果学生和某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没有处理好关系,甚至出现矛盾,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成绩就会因此而下降。相反,倘若学生与任课老师关系融洽,也会因为热爱教师而努力学好这门课,显然,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有助于教学的。当师生双方以开放、平等、民主的心态投入到教学生活中时,随着对话、理解、沟通等交往活动的深入,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融、情感的激荡、人格的感染,这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进入了新的境界。交往教学活动中,不仅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包含着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加速学生的认识进程,确保每个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学生之间的交往因为都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所以更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感,发生的频率也更大,产生的影响力也更大。

猜你喜欢
师生交流过程
如此交流,太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麻辣师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