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再析

2009-07-24 01:47周国韬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心理剧

周国韬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学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中的问题,明确阐述了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定义、参与者、内容、过程、作用和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合。

关键词:心理剧;校园心理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60-02

我国的中小学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已有十年,并已受到广大中小学的欢迎。提起校园心理剧,人们想到的就是一幕一幕的剧,只不过其内容所反映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这不仅不是校园心理剧的全部,甚至连主要形式都不是。2009年5月,中央文明办在长春召开了全国现场会,推广了长春市开展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的经验。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要发挥校园心理剧的作用。就要明确以下几个对于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校园心理剧活动的界定

实际上,校园心理剧是借鉴了心理剧(Psychodrama)这一团体治疗方法中的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技术在中小学所开展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完整地称为“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其他称呼方式皆为这一叫法的简称。

为了有利于在中小学进行操作,我们为中小学校心理剧活动下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是由学生、教师及有关人员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解决方式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中进行表演和讨论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是由学生、教师或学生与教师及有关人员共同针对有关的心理问题去选取主题、编写剧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班级内或专门场所进行表演。并对心理问题和解决方式进行分享讨论。

二、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参与者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参与者为学生、教师、家长及有关人员。

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校园心理剧活动的一个特点。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心理剧所反映的心理问题一定要贴近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实际,即问题要有针对性,还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主来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实施整个过程。

校园心理剧活动具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在确定校园心理剧活动主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和困惑的问题,找准共性问题去编演。在校园心理剧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或和学生一道寻找恰当的解决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布置写观后感,拓展活动效果。学生年龄越低,教师的指导作用越重要

家长对孩子心理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家庭。在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过程中,要让家长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在参与校园心理剧活动过程中,家长通过换位思考,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感情。通过这样的参与,家长在了解孩子心理、为孩子提供有效心理帮助的同时,家长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观念也同样得到更新。

三、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内容

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内容包含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也叫应对方式)两个方面。

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障碍性问题。它需要专门机构进行心理治疗,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等,中小学生出现这类问题的比例很小;另一类是发展性问题,这是伴随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出现的,主要是围绕着学业成就、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三个方面产生的各种心理挫折和不适应。后一类问题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即为孩子的成长。

校园心理剧活动要发挥预防性作用,所呈现出的心理问题是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发展性问题,而不是需要专门矫治的障碍性问题。

四、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过程

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过程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所有参与者共享讨论三个环节构成:1.明确问题:展现出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所感受到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典型心理问题(非极端问题)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2.解决问题:展现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应对方式,即对所发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策略上进行调节。应对方式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展现,也可以通过言语表达(包括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形式来展现。3.分享讨论:校园心理剧的所有参与者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感悟,相互分享经验,分享心理剧对他们各自生活的影响。心理教师或有关人员要进行引导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解决这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学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进行心理调节。这一部分是校园心理剧对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的关键,对很多参与者来讲,前两个部分只是观察和了解他人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式,而这一部分则直接关系到自身所感受到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式。参与者在共享讨论中发表感受时主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是否有类似的心理问题体验;二是自己如何处理这类问题的及应该怎样处理这类问题。发表感受可用书面形式来进行,参与者讨论要遵循不分析、不建议、不提问三个原则,特别注意防止的是不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剧情和剧中的角色进行评价,或只是发表空泛的议论。

五、校园心理剧活动的作用

校园心理剧作为中小学心理建康教育活动之一,其作用首先是能够促进中小学心理建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它的教育优势在于:一是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互助和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二是使所有参与者(包括家长和教师等人)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意识到有关的心理问题极其解决的重要性,学会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六、校园心理剧活动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合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合有心理课、班(团队)会、家长会与家长学校等。

校园心理剧在不同场合的对象与作用(目标、效果)是不同的:在心理课、班(团队)会上主要是预防这一年龄阶段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在学生中的普遍性心理问题;在家长会与家长学校及有家长参加的班(团队)会上主要是使家长了解孩子合理的心理需要与调整家长不合理的观念与行为。

校园心理剧必须与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校园心理剧活动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班(团队)会和家长会或家长学校等常规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活动内容的针对性、活动效果的实效性和活动对象的广泛性。

发挥校园心理剧活动作用的具体做法为:第一,结合心理课的教学目标,推进校园心理剧活动在课堂上的使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了解其共同的年龄心理特征,预防某些心理问题的发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使用校园心理剧有助于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意识到形成合理的需要、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掌握相应的心理应对方式和行为策略,从而能够自觉地进行心理调节。第二,结合班(团队)会的教育目标,推进校园心理剧活动在班会中的使用。班会通常用于解决班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校园心理剧恰好能够形象地呈现班级同学所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心理过程,并通过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打破了一般班会的言语式、灌输式、结论式等模式,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结合家校合作目标,推进校园心理剧在家长会上的使用。把校园心理剧,特别是反映亲子关系的心理剧作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中演出并组织家长进行讨论,能促使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了解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同时,在活动中实现了家校配合,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达到了双方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去进行研究。比如如何明确它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关系,如何克服中小学课本剧编演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定势对校园心理剧活动的消极影响,如何防止传统班会模式给人们带来的刻板印象对心理主题班会的不良作用,如何能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功能等等。但是,明确了以上所阐述的六个问题,我们就能够开展好校园心理剧活动,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剧心理剧
心理剧在小学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浅析校园心理剧治疗对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的影响
浅谈运用校园心理剧解决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
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探析与实施模式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校园心理剧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班级原创心理剧《爸爸,你在哪儿》的探索与思考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高中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技术应用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