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启示

2009-07-24 01:47宋雅娟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启示

宋雅娟

摘要:二战之前心理学有三个任务:治疗人的心理疾病,关注正常人的发展,关注天才的发展。然而二战后心理学过分关注第一个任务而忽视了后两个任务。积极心理学不满于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消极方面的状况。注重研究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制度。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必然成为积极心理学的关注对象。早期学校心理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而积极心理学的介入成为改善当前学校心理教育的契机。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心理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Q5-5843(2009)03-0067-03

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m。积极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研究致力于发现个体、团体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促进所有人的幸福健康,促进社会的繁荣昌盛。人的一生中20%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的心理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学校心理教育基本都沿袭了以往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上。正如皮特曼(Pittmnan,2000)所说“问题是自由的,不可能做好充分准备(problem free is not fuuy prepared)”。单纯的预防和矫正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传统的学校心理教育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促进学生真正的成人成才。克服消极状态最有效的方法是培育一种积极状态,那就是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念引入学校心理教育中。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由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赛里格曼(seligman)创立。赛里格曼认为二战之前心理学有三个任务:(1)治愈心理疾病;(2)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加充裕;(3)加强和区分人类的优良品性。然而。二战后心理学过分强调治愈心理疾病。从而使所有人生活的更美好、更具有竞争性的目的被忽略了。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乐观、爱、人际技能、职业道德、信仰、希望、忠诚、坚忍等对于心理疾患起着不容忽视的调节、缓冲作用。当代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且更应该研究如何发掘、培养、发挥积极的心理品质,研究人的优点比仅仅修复疾病更有价值,因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正如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认为积极的个体应该实现三个层次上的成功。即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三个研究领域: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心理学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基本点正不断渗入到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二、传统学校心理教育的不足

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然而,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开设健康课、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和诊断以及治疗心理疾病为主。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注意到问题方面。学校心理教育也主要是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因而学校心理教育在价值取向上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移

通常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级目标,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偏向了问题取向。一级目标的教育模式定位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上,偏离了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日标。容易使人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看作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二级目标心理辅导和咨询注重问题的解决。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本源是如何测量人的个性差异,更有效地进行差异教学。发挥人的长处,使人与职业更好地匹配,辅助人的生涯规划,让人更完美地生活。目前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已偏离了本源目标,成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三级目标心理诊断和治疗中偏重病态的诊断和症状的消除。三级目标诊断和治疗的这种医学模式以疾病和非疾病的标准划分心理健康与否,忽视了患者自身的积极潜能,自己治愈疾病的能力和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功能。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偏向

传统心理教育过分强调问题矫正,往往从学生的问题着手。在教育者的眼中只看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而工作重心只在少部分问题学生身上,而把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个总体目标放在了一边。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成长的需要,都有为自己做出合适选择的愿望和能力。学校心理教育应致力于改善所有的学生,而不是针对少数几个有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正常健康的学生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不足

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具体操作实施中存在主客体对立、忽视影响个体的

环境及治疗目标的浅层次等问题。

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强调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也认为建立良好的咨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教育者总是存在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这样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往往以教育者自居,学生也认为自己存在问题,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在心理上产生抵触和自我防御。从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传统的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忽视了影响问题个体的周围环境。传统学校心理教育,在学生出现问题后,仅仅从学生自身寻求原因,忽视了其他外在的原因。为什么在学校的这么多学生中,偏偏这几个出现问题了呢?学生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而存在的,问题出现后。我们要从直接的背景诸如学校和家庭(中间系统)、外在的关系诸如朋友和家庭(外在系统)、文化和法律传统(客观系统)等多个方面寻求问题根源。在传统主流的心理学背景下。认为把人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祛除了就回到了心理健康水平,但这种变化还停留在潜层次。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1)加强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理想教育;(2)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培养学生自我调控不良情绪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三、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整合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

在《真正的幸福》一书中,赛里格曼指出消极情感防碍健康成长,而积极情感导向开拓进取,开拓进取又导向掌控精通的优越,而掌控精通的优越又导致更强烈的积极情感,如此反复循环。这种良性循环对学校心理教育意义重大。掌控精通的优越不论其内容是学术的、社会的亦或行为技能的,它必定是学校心理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果积极情感是获得这种优越的一个核心因素,那么以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个人特质、积极社会制度为支柱的积极心理学整合于学校心理教育就十分必要。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使所有人快乐健康成长,生活幸福,赛里格曼概述了6种美德和24种积极力量:(1)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思维,热爱学习,正确观察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大局观);(2)勇气:英勇,勇敢,坚持性,风趣,热情;(3)博爱和仁慈:和气,热爱。社会智力;(4)正义:公平,谦逊,忠诚,平等;(5)节制:自我调节,谨慎,考虑周到;(6)卓越:对优秀和美丽的欣赏,希望,感激,幽默,信仰。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品质,帮助青少年发展各种社会技能,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关注天赋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是一致的。积极心理学关注天才儿童的培养,赛里格曼曾对培育儿童积极情感提出两点建议:(1)当儿童表现出天赋和才能时要给予及时的奖励;(2)允许积极力量的表现贯穿到底。这对我们传统的一个都不能少的学校教育无疑是一项重要任务。天才儿童的培养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否则将会扼杀儿童的天赋。

(二)学校心理教育应从正面着手

积极心理学家迪纳(Diener)认为心理健康有三个标准:一是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二是积极方面。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三是多维性。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还有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负面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正面情绪、情感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条标准中就有一条是“具有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

(三)积极预防和治疗是学校心理教育必由之路

加强学生的积极力量和美德能够实现有效的预防。学生积极力量的加强,增加其克服面临的困难的机会,使其从容面对未来的挑战。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应对心理疾病的缓冲剂如勇气、开放思维、乐观、社会技能、信念、工作准则、希望、诚实、坚忍、福乐和洞察事物的能力。积极预防寻求如何使青少年理解和学习发展和加强这些积极美德。积极预防能够有效地改进心理教育模式,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防范未然,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问题出现,然后再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四)教育工作者也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有耐心。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问题学生对于变化持不同的态度。Prochaska和diclemente认为人们对待变化经历四个阶段。(1)沉思前阶段。表现为人们不想去改变。许多学生以其他人为参照,他们趋于变化的动机较小。随着许多学生试图独立,别人的教唆将使其抵抗更加顽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最好考虑学生变化的阶段。在学生并未理解积极心理教育的核心时,实施干预只会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2)沉思阶段。人们想去探索变化是否如自己盼望的一样。低年级学生自我评价还不成熟,随年龄增大,自我评价才逐渐成熟。这时运用希望、乐观的信念获得变化起关键作用。(3)采取行动阶段。个体逐渐朝向变化,但是并非所有的行动都会取得成功。(4)维持阶段。学生试图巩固他们已经获得的变化。这个阶段可以进一步评价未来的目标。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学生工作是十分艰辛的,教师在工作中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压力。有的教育者由于缺少同事、校方领导、学生家长的支持,导致工作中缺乏兴趣。这必然不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作心理咨询工作的教育者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要知道绝大多数学生不是来治疗的而是寻求帮助的。他们的到来是因为老师或父母认为其存在问题。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熟练咨询这门艺术。例如,问学生“为什么你到这来?”也许是评价学生区分问题行为的好问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自己被询问了。再好一点的问题也许是“我已经了解了你的一些情况,但是我很好奇为什么你在这儿”。这种类型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观点:我们在这儿是纠正学生的。也许最好的问题该是“告诉我一些你曾做的很好的事情及一些你想去做的。”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中肯,因为他们被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和设定的目标,而且有人正在积极地聆听他们的心声。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启示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