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有效导入的几种方法

2009-07-24 01:47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有效导入生物课堂

张 萍

摘要:众多教师的教学经验表明,缺乏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教师如果能在学之始利用恰当的引导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就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生物;课堂;有效导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03-03

众多教师的教学经验表明,由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可能总是学生正好想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如果能在教学之始。教师利用恰当的引导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成功地导入呢?本文就导人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直接导入

(一)简介

直接导课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的导课方法。教师一上课就直接点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的学习内容等,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接导人新课。

(二)特点

这种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截了当,清晰明确,可让学生一听就捉住重点,明确学习目的,从而使思维迅速定向,少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率,很快进人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

(三)举例

在讲“蜜蜂”一节时,教师可这样简单地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直翅目和鳞翅目,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个目——膜翅目,其代表动物是蜜蜂。”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注意事项

采用“开门见山”式教学导入语言是由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节课的时间很宝贵,能否简明扼要地运用语盲表情达意,关系到教师能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另外。由于这种方法不是启发学生逐渐进人课题的,因此,其多适用于具备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则不宜采用。

二、新旧知识联系导入

(一)简介

新旧知识联系导课是指教师在导课时,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递进性,利用那些与新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旧知识搭桥过渡,在温故的基础上提出稍微复杂的问题,引出新知识,进而导人新课。

(二)特点

这种导课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及要点,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连贯性,能够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集中注意力,便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三)举例

在讲解以蚯蚓为例的环节动物时,教师先复习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指出真体腔的结构特点和假体腔的特点,再引出真体腔的动物——环节动物。这样的导人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

(四)注意事项

使用这种导入方式,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原来的认知水平,要精选复习提问时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三、利用直观演示导入

(一)简介

直观演示导课是教师选择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投影、幻灯、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来揭示抽象问题,使其具体而鲜明。

(二)特点

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经验,印象深刻,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便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三)举例

在讲“骨骼”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展现三维立体人体骨骼的转动和行走动画,配以动感的音乐,并说明这节课学习内容为“人体骨骼的组成”。动画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意事项

选取的实物、模型、幻灯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指示观察、思考的关键。促进其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四、实验导入

(一)简介

实验导课是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巧设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则是新课的主要内容,随之揭示出的就是要讲的课题。

(二)特点

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举例

在讲解“根对水分的吸收”时,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将两小块相同的萝卜条分别浸泡在盛有盐水和清水的烧杯中。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四)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导入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安排选择针对性强、与教学课题密切相关的实验,另外要控制实验进行的时间,不可过长占用讲授新课的时间。选择周期短、现象快的实验进行讲解。

五、故事导入

(一)简介

故事导课是指根据学生求知欲强,颇具有好奇心的特点,适当运用故事、传说等创设一种情境引入新课的导课方法。

(二)特点

这种方法既寓意深刻又生动形象,教师教学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它可以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筑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之上,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三)举例

在教授“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修道院里的奇迹一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的故事。1856年。奥地利一个修道院里。一个中年的修道士在菜畦上用小铲挖掘一个个小洼。把不同品种的豌豆分别放在小洼里,盖上泥土耐心等待它们开花结果。这位修道士名叫孟德尔。他细心地选择了7对不同品种的豌豆种子。进行培植、杂交,经过8年艰辛的劳动和反复的试验,逐步得出了遗传因子(现称基因)及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揭开了遗传和变异的“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学生听后,不仅为孟德尔的严谨治学精神所感动,而且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注意力非常集中地被教师引入新课。

(四)注意事项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地引入一些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材料或有关的趣事轶闻导入,切记故事内容不能过长。应收放自如,不可喧宾夺主,教师要善于结合所教内容的性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使学生们迅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六、设疑、悬念导入

(一)简介

设疑悬念导课是教师利用悬念促使学生渴望了解原因的心理。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因

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特点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问题是启发思维的钥匙。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人新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巧妙的提出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三)举例

在讲“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教师可以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生活常识。但是大家注意没有,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却能由低处向高处流。同学们都知道夏秋之交的早上,我们常会发现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的小水珠,这些水珠就是从其根处上流而来,那么植物体内的水分为什么能由低处向高处流呢?其中的奥妙在那里泥?”从而引入新课。

(四)注意事项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问题设置要恰当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看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无从下手。也就无趣可激。只有悬中寓实,才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探索未知。

七、联系实际导入

(一)简介

联系实际导课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身边突发的事件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导人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符合认知规律,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逻辑的理性知识。

(二)特点

这种导课的设计,符合学生“急于求成,学以致用”的心态。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举例

在讲“三大类有机物相互转化”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增肥容易,减肥难”引入;在讲“血细胞作用”时,教师可提问:“伤口发炎为什么会红肿?伤口周围为什么会流脓?”引起学生思考;在学习

“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举以下生活事例:水果储存太久了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了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这是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情境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问题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注意事项

教师应敏锐的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利用临时事件来诱导学生把心理准备引向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我们不提倡无准备的导人,但作为教师必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全体学生都关注着某一个与课题无关的问题时,教师应巧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

导言的种类虽然很多,内容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但好的导言都应该都能够扣击学生的心弦、震荡学生的思维。总而言之,授课伊始采用良好的导人方法,就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能够先声夺人,使学生尽快“入戏”,打开思维之门。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猜你喜欢
有效导入生物课堂
欢乐的课堂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让导入充满智慧,让课堂富有灵性
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种有效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策略研究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