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班级文化

2009-07-27 07:31温小敏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4期
关键词:评书另类大师

温小敏

提起班级文化,我们的印象是周而复始满满的课程;偶尔学校的各类文体竞赛忙忙碌碌;千古不化的团会喋喋不休;更有忙不完的课上课下作业;追不尽的教学成绩,唉!难道这就是我们美好的初中生活?不!我可是一个在别人眼里的“另类”班主任,我的班级可有我独特的班级文化。

写写歌词调调味

在观察中我发现,学生谈到流行音乐,不是侃得神采飞扬,就是清唱得沉醉难归。细听,今天是田震,明天是周杰伦。还时不时地更换歌名。的确,歌好听,其实词更妙。看他们对流行音乐这么痴迷,我在班内发起了一个不成形、不固定的歌友会。那可是全班响应。歌会时间定在每周星期五最后一节自习课。双休日前。学生的心早飞家去了,正好可以让他们乐一乐。会议内容是唱或翻唱歌曲、说歌词、写歌词。其意倒是出自我的私心,其一,我喜欢歌词;其二,让那些“淘小子、野丫头”们学点“多愁善感”“诗情画意”:其三,每首歌词可都是一首绝美的诗,记住它,学习它,那我的语文教学不就轻松了吗?学生们对此倒是兴趣盎然,不断地想点子,谋门道。例如:准备一个歌词本,找个自己喜欢的歌星做封面,记录自己喜欢的歌词,载入歌星的成长历程,再点缀些卡通,描几笔特写。每个人都很投入。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想想歌词的意蕴,磨磨歌词的内涵,解解歌词的故事,有趣而有意义。你说说“薄如蝉翼的未来”是怎样的未来,我说说“隐形的翅膀”该怎样飞,他谈谈“有勇气就会有奇迹”的切身体会……好词大家记,好歌大家唱,你的体会我也有。他的体会我不同。辩论声倒是蛮激烈的!接下来最重要的可是写歌词了。可以对句、对写法、对故事进行仿写,也可以对情感进行摹写!写完之后全部拿出来,让大家瞧瞧、评评,再来个翻唱。你有《北京欢迎你》,我有《七班进行曲》;你们有“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我们有“那一次,我跌得很痛,但我能爬起,我听见,有一个声音在心海高呼,没什么,勇敢地站起”,孩子们都有一大本翻唱的歌词,半年下来,我忽然发觉学生们的作文里妙词佳句多了许多,情感浓了许多。

听听评书练练

以歌友会为交流契机,我顺便聊起了我最喜欢的评书,一门古老的艺术,一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底蕴的传统文化。我爱它,我希望我的学生也爱它。我们从刘兰芳大师的《岳飞传》谈起,我们谈“岳母刺字”,谈“八百破十万”,谈“风波亭”,谈岳飞的惊天地、泣鬼神。我把我小时候听过的评书带子拿到我的语文课堂上,让大家听。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了,吸引了,不仅是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情节,更有大师那掷地有声的语言。于是我提议,这样吧,有条件的回家上网听,没条件的我给大家创造条件听,我们把班会课拿出半个小时大家一起听。一周一次太少,我们又把两节语文课中间的课间十分钟用上,就当休息休息,实在挤不出时间,语文课精讲,你们认真听,我们再压缩出十五分钟,反正必须保证每天听上一小节。否则学生会嚷着说今天还有一个重要的议程没完成呢。的确。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铿锵有力的诵读,铺开的历史长卷,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听一听,品一品,该是怎样的享受啊!有时听完之后还评一评,谈谈历史人物,述说历史故事,分析历史背景,感慨英雄历程,还真是意味深长、丰富多彩。之后,我们又认识了袁阔成大师的《水泊梁山》、单田芳大师的《三国演义》、田连元大师的《水浒传》。看到学生们脸上浓浓的笑容,时时的凝重,我懂得了我的学生们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道德教育和情操陶冶。在这个厚重的基础上,我在学期末开展了一次评书赛,让学生自己准备一段最拿手的或最有代表性的片段、场景,说说、赛赛。并邀请学校领导参加,还专门给他们录像。你听:“只见他撸着须、瞪足眼、长臂一挥,‘俺张飞来也!”就那么一要,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不为别的,只想给孩子们一个振奋而已。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这样的一种文化境界里,我的学生们可是个顶个的诵读高手,疏理历史的能手。

练练武术强强身

其实上述两项已经够我忙活了,可是我瞧见我班的那群“小伙儿”精力旺盛得不得了,活泼有余,沉静不足,那就学学武术吧!先找体育老师商量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再找些简单易行的套路操练操练。然后面向全体学生咨询、招聘,有谁学过武术,教我们大家一招!猴拳也罢,霹雳掌也可以。一招不少,十招不多。下课呢,伸伸腿,弯弯腰,你来个“大鹏展翅”,我来个“海底捞月”,他再给你个“黑虎掏心”。别害怕,这只是我们下课摆摆招式,不会对人有任何伤害的。今天学一招,明天学一式,后天再加深功底。如果晚上作业之后太累的话,将白天的招式连起来比划。不必成型,不必疾如风、坐如钟。但求寓技击于锻炼之中、休闲之中、思忖之中。但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但求集中精力。但求内外合一。一节课下来,腰痛背痛,三节课下来,踢得脚背直,劈得掌带劲,出拳还带风呢。之后,我又想如何让学生静心、练意是关键。学太极吧。走进学生中间,问谁跟爷爷学过太极的,教教我们。后来有个学生的爷爷,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义务培训了我们十节课。对我们的帮助可大了。学生们学得很认真,下课还在练。学校艺术节上我班的太极表演,那群“精气十足的小子…‘飒爽英姿的女侠”,都帅气十足,沉稳十足,队列整齐划一,动作规范到位,比那个“《菊花台》”“《好日子》”可显得强多了,博得的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其实,班级文化又岂止是这些。而这些文化又岂能叫另类文化,这些不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盛餐中的一碟小菜吗?不趁孩子的年少来发扬,等待何时?如果将这些文化融入学生繁重而正统的课业中去,我认为它不仅不会给学生以干扰,更会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无尽的乐趣。

猜你喜欢
评书另类大师
大师剪我也剪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蒙养山房评书法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另类演奏家
另类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