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德国教育

2009-07-27 07:31彭在羹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4期
关键词:德国心理健康学校

彭在羹

前不久,我有机会去了德国的几个大中城市,初步了解了德国的一些情况,德国经济发达,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国民素质比较好,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德国的教育。

大学、中学、小学均不收费。这种义务教育是其他国家很难做到的;德国的升学考核制度是以推荐为主。他们没有中考,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小学完后实行分流:成绩好的上第一类学校(即我们国内的重点中学),到12年级(即我们国内的高三),由州(国内的省)统一出考题举行毕业考试,最后根据毕业考试成绩及平时成绩升到大学;德国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爱好。学生下午不用去学校而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各项有益的活动。

德国教育的特点

我在德国参观了一所大学,两所中学,一所小学,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校开放,民主。德国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享受着充分的“言论自由”,而且在班级,年级,乃至校内活动的若干方面,亦有“干涉”和“参与决策”的自由。副校长介绍,有一次外出旅游学习的机会。班主任老师青睐于维也纳,没想到他的学生们却另有“所爱”,有的主张去巴黎,有的主张去布拉格。为了得到一个“合乎民心”的结果,班主任老师放弃了自己的初衷,让全体同学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对上述三个城市进行表决。结果,布拉格以微弱的两票之多而“入选取胜”。班主任弗里德里希先生在家长会上说;“这次学习的机会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快乐,我也快乐。”

2师生关系平等。在德国,课堂上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对话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并非我们国内常见的教学画面。德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相互的。老师记学生的“帐”,学生也记老师的“帐”,老师给学生打分,学生也给老师打分。

3教学理论实践并重。德国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讲求教学实效。譬如,历史课老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史”即将讲解结束之际,带领全体同学去波恩参观战后历史博物馆,“重温”联邦德国1945年以来的各个重大史实,从感性上和理性上进一步加深对该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享受充分的思维自由。德国的学校极少遇见沉闷的课堂或沉默的学生。他们随时都会高举起手臂,向老师提出尚未明白的问题,发表不同于老师的见解。在这里,你永远不必担心自己“说错了话”。只要你的答案是经过大脑的思考而得,必定会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即使你的理论或思考与老师的“标准答案”相悖。

德国教育的弊端

德国的教育,特别是在教学的不少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在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方面却存在不少的弊端和缺陷。

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宗教意识的广泛渗透。德国是个信教的国家,每个城市和村庄均有教堂。我参观了德国最大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科隆教堂。里面金碧辉煌,德国人口很少,但在这个教堂里却是人山人海。德国人信教的程度到了疯狂的地步,这种浓厚的宗教意识自然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学校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德国的中小学没有政治课,却有宗教课。政府公开向孩子从小宣传宗教意识,不少初中、高中的学生星期天均要去教堂向天主祷告。

金钱万能的影响。德国经济发达,德国人的工资较高,但德国也是个“万税”的国家,因此,在德国赚钱是很不容易的。德国物价昂贵,给中小学生打下深深的烙印,他们从小就明白“没有钱就寸步难行”,一切均为了赚钱。

2学校、家庭对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的教育。德国的中小学生与我国学生一样有许多弱点。由于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水准高,比国内的孩子表现更为突出。德国的中小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从一位副校长的介绍来看,他很少提到这方面内容。平时学校很少让学生参加军训及其他活动。如果气温达到或超过28度,学校就放假,平时上学大多都是父母用车子接送。子女接受艰苦教育的机会不够。德国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基本上不了解。

3我国留德学生普遍存在挫折感和被排斥感。尽管德国的教育比较发达。但对中国的留学生来说并不一定是理想求学的地方。我遇到一位中国留学生,他对我说“我连一杯咖啡都不敢喝,因为在德国,喝一杯咖啡的钱就够我一天的生活费。”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人自认为是日尔曼的“高贵民族”,因此,普遍存在优越感,这种传统又传给现代的德国学生,使我国留学生在德国均有一种倍受排斥的感觉。

猜你喜欢
德国心理健康学校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