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师读书

2009-07-27 07:31李传健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4期
关键词:读书学校老师

李传健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读书,都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是获取生存技能的手段,是培育美好精神的途径,更是心灵之间沟通的方式。教师这个职业依赖于书籍而存在,读书是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好书是老师教好学的职业基础。这样说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教学的内容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的,老师要实践教学活动就必须先读好教科书。

其次,老师教育学生,不能像生产某一种产品,只要工人掌握了制造技能,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工作了。老师是不同的。他培育的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同时,老师教授的知识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面对成长中的个体,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与不断翻新的知识。老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而要改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老师就必须经历学习。不管是学习教育理念,还是学习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书籍为媒介的,这就说明,老师要教好学,首先要读好书。

再次,老师教育学生。不只是用制度去管理学生,也不只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老师认为这些工作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枯燥的。往往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就如坐牢笼。我们常说,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表面上看,这个教育观念好像就是说要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生活的、学习的方法,但实质上,它要求的是学生要有为人的好品格、生活的好作风、学习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育学生重要的是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品格。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用丰盈的心灵去培育出丰盈的心灵的过程,就是老师用自己的气质感染学生的气质的过程,就是老师用自己的品格去培育学生的品格的过程。因此。要教育好学生,老师首先要有丰盈的心灵、完美的气质、高尚的品格。古人说得好,“腹有诗文气自华”,这样看来,静心读好书就是最重要的途径了。

对于老师来说。读书是重要的。正由于这样,在教育行业里,如何管理老师读书既成了一个经常讲的话题,也成了学校校长一件重要的管理工作。要管理老师的读书,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老师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林语堂先生说:“世上无人人要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这就是说学校无需规定老师读什么书,只要时间、地点、环境、心境合适,老师什么书都可以读。林语堂先生这么说,只是针对人的个体而言的,如果从管理的层面来说,学校管理者总要规定老师读一些书,或至少提些建议。

如果硬要我给老师应读哪些书提些建议的话,我想,狭隘点说,老师起码要读好教科书,要钻研好教材。广义点说,老师要多读介绍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书。再广义点说,老师还要读关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书,即使像霍金的《时间简史》这样前沿的、理论性强的书籍,也要有所了解。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是真正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人,是一个无事不知的人。基于学生的敬仰与期望,即使老师不可能做到完美,也要努力多读书,多了解世上的各种知识,尽可能做到知识渊博,不让学生失望。如果学生对老师失望了,就会对老师的教学失去信心,那么老师的教学也就没有了良好的效果。实践中。就有这样的事实。有些学生已很好地掌握了电脑的操作方法,已能很好地运用电脑来娱乐与辅助学习了,但有些老师对电脑的操作还一窍不通,却还文不对题地在学生面前说道理。说学生上网是错误的。劝阻学生上网吧,学生听着就发笑。显而易见,这种老师对这种学生的教育是失效的,实际上,这也是老师无法劝阻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老师还要读有关支撑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书籍,老师要懂得一些传统文化背景。例如,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世哲学是以儒、释、道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老师对儒、释、道的基本理论就要有所了解。这一点。一般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认为一个老师只要理解了所教学科的知识。至多去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与科学文化知识就行了。其实,这是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任何一种学科理论、一种学科方法都有其生存的文化土壤,离开其文化土壤,学科理论往往不能够指导实践,学科方法也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有文化,是老师的核心特征;读书,是老师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老师应是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坚持读书的人。但现实是这样的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走近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可以很容易看到,有些老师教了几十年书,除了有几本教科书和几本现成的教案书外,在他的办公室或家里再也找不到其它书籍;有些老师从来不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现行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他同行还有些什么好的教育方法,他都一概不知;有些老师坚持得最好的习惯就是玩牌,有时间就与朋友玩牌消遣,在他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读书这个概念;有些老师喜欢热闹的场景,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就是说笑、玩耍,他没有心思,也认为没有必要与书里的同行或者教育家、思想家交流;有些老师为了生计经常奔波在社会上办公司、做生意,教书只是他的副业,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坐下来好好读书。讲到读书,有些老师还会说,我教了几十年书,跟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现在几十岁了,看到书就想睡觉了,还读什么书。

读了一些文章后,我很冲动,觉得学校有些老师正需要读读这些文章,理解理解这些观点。我想给每位老师都买一本,相信老师们读后就会少些浮躁,多些宁静;少些牢骚,多些宽容;少些飘浮的作风,多些扎实的行动。但正在这时候,我记起孟子的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那些文章只是我喜爱的,那些观点只是我赞同的,我所喜爱赞同的,就一定要我的同事也喜爱,也赞同吗?我喜欢静下来读这本杂志,但我能够教导、要求与我的性情、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同事也静下来读这本杂志吗?对于已经成年的老师,我的说教、要求会有效果吗?即使我给老师们都买了杂志,那些读书就想睡觉的老师,能够醒着读完那些文章吗?那些最习惯于玩牌的老师,能够放下牌拿起杂志吗?对于那些沉迷于热闹的老师,他还有能力与那些文章里的观点或思想沟通吗?那些必须经常在外谋利益的老师还能甘于清贫、不顾利益,拿起我给他买的杂志读吗?许多的反问犹如强劲的风,吹走我的热情,我的冲动终于没有变为行动!

但我不给老师买书读,并不表示我或者其他教育管理者就不给老师买书。就不管理老师读书。相反,管理老师读书,已成了教育管理者一项常规的工作。一个学校总有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案,管理老师的方案中就有许多涉及到老师读书的条款。有些条款规定老师每学期要读多少本书,要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没有完成任务的,还要受到处罚。有些学校还给老师买书,规定哪一时期读哪几本书,读完了,还要进行考试。制度可以说是完整的,要求可以说是严格的。甚至执行也可以说是扎实的。但在这样强有力的管理下,老师真的读了书吗?其实,也不尽然,学校要求有读书笔记,有的老师就花上几个晚上随意地找张报纸或一本书胡乱地抄些文字,就完成了任务;学校要求读完某一本书,老师说读完了就是,即使读完了学校还要考试,也不要紧,考试时翻翻书或直接抄抄标准答案,就过了关。强制制度下的读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简单地用制度去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读书,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老师是形形色色的,有些好静,有些好动;有些喜爱与书中的同行或专家进行心灵交流,有些却喜欢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谈笑;有些整日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琐事,有些却总能发现闲暇的时间;有些不得不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有些经济却很宽裕。而读书是一件主动的、用心的、自觉的事,有如品茗,需要慢慢的、细细的体味;读书又是件一时一境的事,只有在舒适的情境里才能安心读好书。

如果有人说,某个校长通过先进的管理,使学校里的老师都成了认真读书的老师,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这不是一种疯狂,就是一种虚假。正像一片林子只有一种树,这片林子离灾难就不远了。学校里有读书的老师,也有不读书的老师,这才是客观现实。我认为,教育管理者无需制定一个规章强制老师都去读书,也不要持有每个老师都要热爱读书的心思,教育管理只要更多地爱护与关心喜爱读书的老师,为这些老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这些老师以尊重,就够了。这样喜爱读书的老师自然会更喜爱读书,他们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栋梁之材;不喜爱读书的老师也许又会产生些向往,萌生出读书的念头,那么下一个喜爱读书的老师就有出现的可能了。

猜你喜欢
读书学校老师
我爱读书
学校推介
我们一起读书吧
六·一放假么
读书为了什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