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2009-08-04 09:21林晓东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问题

林晓东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课标,增强课程意识。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有效思考,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阐明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 问题 方法

新课程改革是指通过对课程的改变完成教育方式及方法的变革,以更适应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增强国家的教育水平。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也应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教与学,教师教,学生学,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充当主体,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充当客体,是单一而且固定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出现的将是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单一、直接地讲授知识。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教材的理解不够

颁布了新教材后,许多教师没有跟上教学任务,原因都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够。一种情况是由于新课程改革,新的教科书内容较多,而大部分教师还是在吃老本,对新的教材没有过多研究,导致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够深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沿用过去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由于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在面对新课程教学时严重短缺,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2.对课堂的把握不强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倡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这里所说的多种教学方式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用而且好用的方式,而不是一些盲目追求学生参与式的的方式。很多教师都存在这种情况,看似课堂里很热闹或者很安静,学生都很投入的学习,实际效果却微之甚微。例如,《伟大的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在教学中往往会沿用过去的观点和教法,从而落入课时不足的怪圈。

3.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教学方式,充分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很多学生的自学方法都是教师提出而非自己摸索得到,这样的自学方式是没有效果的,学生只有在自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的自学方法,才是真正对学习有提高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正确的引导。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针对上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摆正心态,增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1)摆正心态,很多教师的教学能力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心态没有放正是重点。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调整心态,虚心学习,不可骄傲自满,认真学习新知识,可以将自己当成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去学习,抱着这样的心态,无疑会促进学习。

(2)增强理论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熟读教材,丰富课外知识。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基本来自于教材,无论是简单的常识,还是是学术性较强的理论知识都在教材里,教师需要透彻了解教材里的任何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才能对教材的内容分类,进而把这些知识更好的教给学生。

(3)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掌握教材后,还需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抛锚式教学等,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一个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教学手段的教师才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才能把教材里的理论知识讲解的浅显易懂而又生动有趣,方便学生理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效用,加强课堂学习氛围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也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魅力,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讲解的风趣幽默。比如,清朝时期的道光可以谐音为“倒光”,因为道光执政时期,中国人的银子已经被外国列强的鸦片倒光了。这样做可以提高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用。其次,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增强分组讨论的价值:我们要合理分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好小组的成员、讨论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合理选择讨论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拿来做讨论话题,另外,也要合理选择讨论时机,不能太频繁,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让讨论的意义不会流失。最后,要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只有积极的课堂环境才有助于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其实是要建立一个温暖的、宽容的、彼此舒适的学习场所,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收集学习资料,这样课堂的效率才会得到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才会融洽。

3.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渐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改变观念,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性完全被忽视,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导致课堂毫无生气,那么,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在推出新课程改革后,提倡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师的理性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统一。

(2)欣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有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是赞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学生无疑是希望自己被表扬,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历史的内容比较枯燥,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组织,还要采用很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赔偿日本军方白银2亿两,一般学生无法理解2亿两的概念,教师采用数学介入的方法,告诉学生一两白银折合37.87克,那么,学生就会自己计算2亿两是多少吨。如此,学生才会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凝重,教师再通过引导,肯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一定削弱,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无与伦比的,没有教师教,哪来学生学。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克服各种困难,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莲英.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要关注探究性题目[J].高考导向,2008,(4).

[2]周文胜.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初探[J].教法学法新探,2008,(6).

[3]李渭.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浅议[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