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历史的快乐

2009-08-11 09:01施建凤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典故乡土新课程

施建凤

新课程改革让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潭死水的机械式教学转变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火花灵动。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充满变化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不可复制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一、在历史学习中让学生享受“插嘴”的快乐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实行新课程以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提出个人观点,有了疑难问题时,教师不忽视,不批评,而是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这是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体会到了被尊重的快乐。记得我在讲关于香港回归的历史,突然有个同学“插嘴”:“老师,英国为什么要把香港岛和九龙都还给我们中国呢?这两个地方是条约割给英国的啊。”我一愣,但凭着十几年的教学积累,很快镇定下来,给出了学生满意的答案,学生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课堂上出现了一个没有预设的高潮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其实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探讨问题的场所,而不是教师独占的舞台。课堂是学生展现生命力的舞台,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平台,学生的“插嘴”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若能因势利导,急中生智,不失时机地对待学生的插嘴行为,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突然的插嘴行为会打破教学常规,使教师跟着学生走,跟着学生的体验和关注走,会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会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享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我想,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二、在历史典故的学习中享受快乐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我在上这段历史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了解、搜集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图穷匕见”、“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一些历史典故。教学中我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那段历史,把历史典故和成语有机结合起来,看得出学生的兴致很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历史典故,可以拓宽自身的视野,扩大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学习这些成语的历史出处时,他们是热烈的、快乐的,历史典故带给他们的是愉悦和思索,从中汲取了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拓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三、在乡土历史的学习中享受快乐

乡土教育是培养国民关怀社会生活、认识自然和人文世界的起点,兼具社会性、知识性和伦理性。乡土史是乡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史教学内容,大多具体、直观且易于观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是解决当今历史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一剂良方,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和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新课程理念要求。

在历史教学中,我经常提倡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历史,如张家港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东山遗址,有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的黄泗浦等。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的好素材。在乡土历史教学中,针对我校学生中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孩子,我采取了灵活的学习形式,我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出生地、自己所了解的家乡历史与文化,讲述自己的经历,或从中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领悟,在讨论中抓住学生兴奋点激发其兴趣,展开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了对历史和社会的直接感受,增强了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利用和开发本地历史资源的意识,学生从乡土历史中享受到了学习历史的快乐。

孔子杏坛传教,在和谐的气氛中造就了子贡等七十二贤者;柏拉图雅典学园论道,在逍遥切磋和论辩碰撞中滋养了亚里士多德等一代智者。东方先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西方学者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或许就是名师高徒、真理关系最精彩的诠释和答案。在我看来,比精彩诠释和答案更加精彩的是新课程改革下精彩的课堂活力,精彩的命题,精彩的创意和精彩的解题过程!历史新课程改革就像一股涓涓细水,这股溪流在饱经了岁月的洗礼,在屡历风霜的侵袭之后,迎来了它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吧!

猜你喜欢
典故乡土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乡土分外妖娆
闻鸡起舞
典故三则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