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宜知味

2009-08-11 09:01刘德立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阅读小学语文

刘德立

摘要:“味儿”是我们读书时的一种复杂体会,不同的人会读出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的“味儿”。在语文阅读当中,如何读出文章的“味儿”,体会文章内容及精髓应注意三方面:要想知“味儿”,要多读;要想知“味儿”,要多想;要想知“味儿”,要多了解。

关键词:阅读;小学;语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要把书读出味儿来;书这样读才有味等等。那么,什么是“味儿”呢?这“味儿”要如何读出来呢?“味儿”,说白了也就是一篇文章的特点,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文章的文笔特色;第二,是文章的思想艺术特色。那么,这“味儿”又要如何读出来呢?

一、要想知“味儿”,要多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能静下心来,多看它几遍。当然,在看的时候也是要有不同重点的。比如:《草船借箭》这则小故事,我们在看第一遍时应想想:这个故事在说什么事;而在看第二遍时,我们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上;在看第三遍时,我们则要思考故事中人物的细节、行为、动作。依此类推,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方面,我们都可以抓出来读一遍,仔细地体味一遍。

二、要想知“味儿”,要多想

正如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先生所谓人生三境界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样。这个时侯,我们要有一种执着的精神,要能够把我们读到的文章与我们自身的经历联系起来,以自身的经历注解书中的故事,这也就是所谓“以我注书”了。比如《景阳岗》这则小故事,当武松听说山上有虎,而以前自己过岗的时候没有老虎。这个时侯我们应该想想:如果那个人是我而不是武松,我们会有什么表情,有什么动作?用我们可能做的动作,来反观文章中出现的动作,从而更深一步地理解文章描写人物的精到之处。当然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前人没有注意到的败笔之处。再如,我们在阅读《将相和》这样的文章时,我们应该想想:如果让我们写这篇文章,我们会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呢?然后把我们想到的写法与作者运用的写法相比较,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在哪里,而我们想到的写法,那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在哪里,有无缺点等等。

三、要想知“味儿”,要多了解

中国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谓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历史”,其实应用于文章创作之中也是这样的,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章。如果我们想真正地理解一篇文章,首要的是要了解这篇文章的相应历史背景和作者相关的生活经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读古代或现代的一些文章的时候,总感觉到有些不理解的原因所在。我们在读书时应当明白,作者写一篇文章,是会受到时代与经历两方面的影响的,只不过由于文章题材的不同这两方面的作用有大有小罢了。比如,现代作家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这篇文章,时代背景的因素并不太明显而个人经历的因素却是很明显的。作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是与作者对佛学的研究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佛经》经常利用一些小故事、小事物来体现一种大道理。这与《落花生》这篇文章的手法是何等的相似啊!再如,袁鹰的《白杨》时代特色就相当的明显。如果我们不了解有关“新疆建设兵团”这样的历史事件,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我们就只能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东西上了。

所以,“味儿”是我们读书时的一种复杂体会。不同的人会读出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的“味儿”,但是,读出“味儿”的方法却是相同的。“文章本天成”越是大家的东西,我们读出来的“味儿”的种类也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我们去发现。在这里任何其他人是没有发言权的。

猜你喜欢
阅读小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