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009-08-20 08:32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发展模式

李 健 周 慧

摘要: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转变需要新区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文章首先阐述了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而后分析了滨海新区在优势产业及其他产业两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了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架构,并对该模式的内容和特色作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功能定位

一、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

产业是指所有创造和满足人类经济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性生产的、各种从事盈利性经济活动并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业的统称,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把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产业循环经济是指利用一切有利于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最小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目的,从宏观上讲是协调整个产业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行,微观上讲是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产业链接等各种手段。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

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它是在比较有差异性的诸多事物关系时提出的概念,对内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图式。对外标志事物个性。而本文所指的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指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将传统产业系统内的线性物质流动过程转换为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闭环物质流动过程。该模式是一种考虑自然和环境承载力约束的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物质资源的投人,并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综合规划,规范产业系统内的活动,使产业内部或产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交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投入产业系统内的资源能够得到多级利用或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

近几年来,面临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措施的引导下,各地区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都在积极编制规划或者实施方案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然而,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基础、产业结构和布局现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不能照搬某一个省市或地区的发展模式。应该分析新区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及问题。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二、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1994年建区以来,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新区生产总值由1995的241.6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364.08亿元。年均递增约21%。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性地区。但与其生态宜居型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功能定位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落实到产业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滨海新区是在天津中心城区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机械制造、现代冶金、海洋化工、食品加工和现代医药七大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2007年,七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产业的比重为86.8%。然而,在这七大优势产业中。除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两大现代制造业外,其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制造业。滨海新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建设依然面对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传统工业的三废(废水、废弃、粉尘)排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破坏和污染上。据统计,近几年来,三种废物总体排放量指数仍表现为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工业粉尘排放量,2007年相比2006年有明显增加,约为18.4%。另据统计,2007年。工业废气的排放中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指标SO2排放量相比2006年增加6%。因此,在区域生态环境容量较小和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相关经济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区的任务还比较繁重。

2其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除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外,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生态环境状况也是日益严峻。农业是滨海新区发展的软肋,除居高不下的农业外源污染(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和区域外来污染(如上游过境污染)外,滨海新区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如耕地质量较差、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水域污染日趋严重以及城市发展引发的耕地资源减少等资源环境压力。而第三产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尤其是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发展带来的传统污染和高科技发展可能引发的新污染,如餐饮业的污水、油烟、燃煤锅炉的烟尘、娱乐业产生的噪声、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等传统污染,高危害、高敏感性的高科技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对滨海新区生态宜居型城区的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1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总体架构。针对目前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滨海新区在未来生态宜居型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以制造业为核心、三产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主动与周边城市加强联系,扩展产业体系的虚拟生态链,使得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和特色分析,,

(1)产业集聚型的工业体系。如前所述,工业始终是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也是滨海新区的重要战略功能定位,因此。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坚持老工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新工业的循环型发展并重,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然而,与我国其他地区工业发展状况不同。滨海新区优势产业比较多,且各自形成比较成熟的生态产业链,因此,在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无法确认某一核心产业,需要建立产业集聚型的生态工业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围绕新区的七大优势产业,促进周边补链企业和辅助性企业的集聚,完善和延伸主导产业链,发挥产业聚集和生态共生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而不是计划或安排的结果,因此它的存在更具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实施循环经济将能够摆脱“为循环而循环的怪圈”,从而奠定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2)三产互动型的产业体系。尽管工业在滨海新区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农业。着眼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托滨海新区拥有的海、湖、河等丰富的自然条件,以及全市高水平的渔业技术研究开

发队伍,已建成的贸易、加工、物流企业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现代农业,包括都市农业和观光渔业等,与二、三产业链接,形成农、工、贸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都市农业生态系统,为工业、服务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原料,并解决工业、服务业发展产生的有机废物问题。服务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物流和消费过程中,服务业能否实现生态化转型极大得制约着生态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实现。因此。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应整合周边地区科技、人才、港口等优势,构建以绿色制造服务业和绿色物流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渗透到生产活动的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中,与滨海新区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其中,在上游,包括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金融服务等:在中游,包括质量控制、会计、人力资源等;在下游,包括销售、广告、物流等。

(3)协调创新型的区域产业循环经济体系。这里的区域指两个层面,一是以新区为核心的周边区县小区域,二是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大区域。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就是为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发挥服务、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首先应立足于天津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要与天津市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与周边区县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比如,与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的协同发展,将自身消耗一次性资源的动脉产业同子牙以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动静结合”的产业体系,促进天津市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其次,要摈弃过去城市各自为政的观点,吸收珠三角起步时传统加工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教训,借鉴长三角国际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先行先试,主动与环渤海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加强联系,整合各城市资源要素,引领建设虚拟型的区域产业循环体系。比如新区泰达汽配园、保税区空港国际汽车园与北京汽车制造业的整合,可以延伸京津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开发区与北京微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可以提高京津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研发能力,并有效解决北京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大港区石化产业与河北唐山、沧州化工产业带的协作,海河下游钢材加工与河北曹妃旬首钢集团的跨地区合作以促进建设关联紧密、技术一流、带动性强的虚拟生态产业链等。

四、结语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滨海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央对于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重要举措。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滨海新区必须围绕功能定位,重点考虑区域庞大复杂的产业系统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符合新区特点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带动整个滨海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滨海高新区的辐射作用。本文构建的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新区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汝松,周涛,陈亮等著,产业生态学基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金国平,朱坦,唐瞍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研究,环境保护,2008,(4):56-59。

3冯之浚,刘燕华,周长益等,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4):1-10。

4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郎东,王述英,滨海新区形成高层次服务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现代财经,2008,28(2):63-66。

6李文芳,牵彩良,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港口经济,2009,(2):11-15。

猜你喜欢
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发展模式
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核心思路分析
天津滨海新区蓝白领公寓盘活与统筹
推动滨海新区检察调研工作全面上水平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物流信息平台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