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范旭东的“实业救国”行动

2009-08-26 11:03李健英
江汉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

赵 津 李健英

摘要: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民族企业蒙上了一层阴影。30年代初,大危机对中国的滞后影响开始显现,九一八事变加剧了中国市场的衰退,中小企业境况堪忧。在范旭东的推动下,永久黄集团加大了对外技术扩散的力度,为提高国内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从永利、黄海社到中国工业服务社,范氏集团服务社会的道路始终如一。范旭东等用其自身行动诠释实业救国的理念,中小企业的点滴进步成了他们最大的收获。虽然一些构想没有机会得以实施,但是他们对技术扩散的支持和推崇促使近代国内中小企业在劫难中坚强成长。

关键词:世界经济危机;技术扩散;社会责任:工业服务社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6-0089-04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衰落,人各争存”,中国工业落后,“百不如人,受累独重”。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侵华战争更使中国市场雪上加霜。1932年,当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有了复苏苗头的时候,中国经济却逐渐转向衰退。中国的商业环境从糟糕变得令人担心。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缺少政策保护的民族企业让范旭东担忧,他了解在中国兴办实业令人震撼的艰辛。永利事业“死里求生……,饱尝个中滋味”,现实与记忆不断交替,范旭东因为亲历而充满同情,他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企业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大危机时期,制胜之策莫过于“群策群力,改进技术,增高效率”。“非生意人”的范旭东不愿将自己的事业打造成支撑股东巨额红利的理想之地,他希望能对弱势的中国工商业有所帮助,“情殷互助,义不容辞”,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历经久大、永利的商业历练,辅以黄海社多年的技术沉淀,范旭东有了自我实现的基础。在范旭东的竭力推动下,永久黄集团开始了大范围的技术扩散,以期提升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平。通过服务社会的举措试图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实业救国的理想变成了实际行动,有了范旭东的参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市场的“冬天”呈现出一分暖意。

一、永久黄集团技术扩散的前奏

1永利的技术服务

九一八事变以后,永利的纯碱出口受日本侵华战争和保护主义的影响而无形停顿下来,日本市场“未照从前数量运往”,东三省“因时局不靖,亦未能多销”,而塘沽碱厂的产量“迩来(1932年)颇见增加”。终于造成供过于求,“南北各地存货合之当不下百万元之数”。“存货日积,财政周转大感困难”,国内市场成为永利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制碱工业可称为制造原料的原料”,纯碱的销量和国家经济状况息息相关。“以各国先例而论,(纯碱销路)向有一定秩序”,除非“国政革新”或“生产事业勃兴”,“平时绝无忽然陡增者”。工业勃兴,基础化工的市场规模才有可能扩大,各国的“先例”真实反映了化学工业产业链各环节唇齿相依的现实。1932年。鉴于市场环境日益严峻,范旭东推动了永利的对外技术服务。范旭东对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的重视表现了急于培育市场的真实心态,作为化学基本原料生产商的永利,“欲求营业稳健发达……不可吝惜维护小工业之劳力与代价”,公司必须为本土市场的持续增长做准备,实现与价值链各方的相融共生和良性互动,“经营碱业之态度,必当如此”。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利益的交集为永利的技术服务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混搭”并不改变大企业技术服务的巨大作用。

为深耕国内市场,永利“必得与各地方化学工厂密切生关系”。为此,永利“派受有训练之推销员多人分赴各地,广事宣传”,“不仅为访询对我碱之批评,并当注意其用碱制造物品之技术”。对于顾客在制造和技术上“有自觉困难之处”,可做成“说明书”,由永利技术人员“尽力代为研究”,公司并派专员(陈调甫)负责此项工作。当跨国公司和国内的洋买办“充分利用”转型期消费者的幼稚获取高额利润的时候,永利已开始提出并实施帮助国内中小企业成长的计划和方案,以培养真正的用户基础,这是本土的卓越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沟通与分享中,永利的技术优势扩散到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身份相称的举动提升了近代化工产业的技术水平。

永利的技术服务展现了大企业在恶化的外部环境中应对冲击与超越危机的能力,永利将营销和技术扩散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培养一个成熟的市场,致力于与中小企业一起成长。对于范旭东而言,1932年永利营销部门和技术部门的联手只是推进技术扩散进程中的小插曲,早期的尝试为建立机构化服务通道埋下了伏笔。

2黄海社的技术扩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市场的跌宕起伏给了民族企业无数的教训。经过漫长的“蓄势期”后,技术创新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向黄海社接洽和委托研究者“年来日有增加”,黄海社的技术扩散与永利市场策略的调整同步进行。

黄海社不事营利,对于力所能及之处“均经尽力协助”,“协助”方式大致可分为固定委托与临时委托两种。同定委托大多为“有历史关系各公司”,例如北宁机车节省用煤、用水的课题即长期委托黄海社代为研究。而对于众多的临时委托项目,研究社“根基坚固,冈应自如”,如迁安纸的改良、朝邑食盐的晒制、河南火硝的精制、茶油漂白、曲阳磁土长石的开发等研究项目均得到满意的结果“报告对方”。研究社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社会的赞许,仅仅在成立十多年后,黄海社董事们已生感慨:“试使黄海在十年前,已积有许多成绩,目前岂非致用于国家社会之绝好时机?”伴随范氏集团的技术推广,更多的中小企业采取这种廉价的方式获得技术进步的机会,分享黄海社创新的“果实”。

“他日负起兴民族大任,非徒恃金戈铁马之英雄所能为力者”,。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黄海社已经有能力为范旭东的实业救国理想支付力量。永利的技术服务和黄海社的技术扩散交相辉映,范旭东以开放的心态构建了良性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黄海社作为“工业学术”的研究机关,其职责重在研究,永久黄集团需要建立一个对外技术扩散的固定机构。

二、机构化扩散通道的建立:中国工业服务社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滞后影响至少持续到1935年,民族企业的生存困境变成了生存危机,暴露出全面衰退的痕迹。“国中新旧大小工业,横遭顿挫,信念俱灰”之时,永利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大企业的社会责任,采取了一些在衰退前不太盛行和流行的做法,“以服务精神,冀于中国工业建设有所贡献”,全方位服务中国工商业的计划提上日程。本着“救人民,救社会,救国家,同时就是救自己”的理念,1935年10月10日,范旭东在南京创办中国工业服务社。服务社“以服务国家为最大光荣”,其成立的目的非常明确: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拯救大危机中的中国工商业。

服务社“专为促进中国工业建设,代人设计工程,并辅助工业实施”,其工作内容与永利的技术服务一脉相承。工业服务社“由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主办”,并由公司“负经济行政一切责任”,独立的对外服务机构显得更为用心。至此,范氏集团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技术服务浑然一体,永利、黄海礼、服务社都成了范旭东服务社会的资本。

创办服务社“事属创举”,当服务社“由理论人于实施地步”时,“此等空前工作毫无借镜之处”。然而,永久黄集团在服务社会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与优势,研究开发和技术扩散的内外兼修为服务社迅速进入角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服务社工作内容分为“同定基本工作”和“临时承办工作”两部分。“固定基本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向社会提供“工业信息”,包括编制工业分类卡片、中日英等国工业资料索引、工业资料剪报及编制“工业问答”和“海外工商杂讯拾零”等。“临时承办工作”以技术咨询和代办事务为主,从整体工厂设计、制造方法咨询、机器设计、委托研究到原料分析,不一而足。

永久黄集团拥有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优秀研究人员和领先的技术,服务社一登场即令缺少创新资源的中小企业怦然心动。从1935年10月到1937年8月,服务社在战前不足两年的运营时间承接了为数众多的技术改良项目,如河北高阳同和机器染织厂请求改良软水、天津旭升料器厂委托改良灯罩炸裂、甘肃兰州光明火柴公司要求改良火柴质量等等。在战争爆发前较为短暂的日子,工业界要求技术改良的热情给我们描绘了近代民族企业极度渴望技术进步却无从实现的现实。

范旭东将永久黄集团全面融入了中国的商业社会,长袖善舞,完整的集团创新平台彰显出无与伦比的优势。服务社挖掘和释放了黄海社极富优势的创新资源,致力于推动黄海社的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研究社的价值被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永利技师协助解决工程上的难题,而设备则可在集团内部的铁工房、翻砂厂或电机房制造完成。集团创新平台各部分的功能耦合产生了强大的合力,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创新的成本。在集团创新平台的携手下,服务社承接的委托设计项目包括:广东魏天骥请求代为设计精盐工厂、西北炼钢厂委托设计电化厂、汕头竟成纸厂委托规划纸厂、京沪线戚墅堰电厂咨询硫化青染料的制造方法等等。工业服务社不断推进服务内容的延伸和丰富,提供技术人员介绍、机器代购、市场调查、原料调查等各方面的服务,在逐渐放大集团创新平台价值的同时,促使中小企业在成长中走向成熟。

在很多企业中,企业文化和公司“信条”最终沦为墙上的“装饰品”,可有可无。但是在永久黄集团,却足真实地作为公司职员日常行为的准则和企业价值体系的核心。永久黄集团“四大信条”的最后一条是:“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经济萧条时期,他们恪守自己的诺言,建立服务礼,进一步推动技术扩散,“蝴以微力辅助中国工业之进展,既不计其功,也没有因以为利之念”。永久黄集团服务中国工商业的举措给民族企业带来了希望和机遇,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近代中国工业的整体落后状况,但是经过这样长期的努力,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工业日益走向强大的可能。

三、商者无域

大萧条时期,民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维护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范旭东在大危机时期思考的大课题。范旭东在呈国民政府实业部文中,明确提出要“集社会各方力量,相互提携,促其健全发达,以改造中国国民经济之基础”,全国工商业大联盟(以下简称大联盟)的构想被顺势提了出来。大联盟“以中华民国为单位……凡中华民国国籍之工商二界均得为社员”,它是“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及特别基本社员为主干”,“率领全部基本及普通社员”而成立的大集团。

大联盟的构想蕴含着深刻的合作意义,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市场竞争理念。看似大胆的背后是理性思维的支撑,“要创造工厂能够生长发芽的环境,必须要先去掉‘尔为尔我为我的传统思想”,“从来团体力量总是击破单个力母”,大联盟即是“根据这个理由”而提出。从“黄金时代”到破产浪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弱小的工商业在开放时代的繁荣与萧条,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难以独善其身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各种表面的分歧之下,民族企业之间蕴涵着休戚与共的原动力,普遍的困境使大联盟有了存在的基础。范旭东倡导建设一个更有凝聚力的社会,如果在国际舞台上,民族企业以团体的面貌出现,此时“即或一二社员毁灭。最后我们终是胜利”。

大联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由主导产业内的核心企业集合全国弱小的工商业组成一个“大集团”以抗衡国外的跨国公司,“俾同业克胜……难局,以确立中国工业经济之基础”,这不失为很好的对策。大联盟已经超越了传统商会的概念和范畴,它将商会的“小家”拓展为国家范同的“大家”,为中国工商业寻找生存发展的空间。范旭东在中国市场的“焦距”不断拉长,民间商业力量的集合形成了危机时刻救赎的框架。

全国工商业大联盟成立的目标是“寻求最廉之方法,以达到我们生活必需各种原料共同合理的原则,制成各种商品”,以群体之力提升民族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大联盟的形成并非用于“狭义抵制外货”,对于国内一时不能制造的设备、原料,服务社并不反对向国外购买,“但反对不合理之高价”。在全国工商业联合起来之后,如果“有多数社员委托本社购办同样物品然后分劈”,服务社可本服务中国工商业的基本精神,将“此趸买折扣”给予团购社员。如果是购买国外化学产品,则“由黄海化验确定身骨”,并有意识地“引用别国同等之货与之竞销,俾国人得廉价之利”。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范旭东希望将全国工商业按照省别分类调查,建立全国性的通信和联系网络,在需要协作、团结的时候,“登高一呼,全国响应”,以改变国内企业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为民族企业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工业服务礼还要将海外870万华人华侨动员起来,搜集“国外重要物品价格”及各种有用信息,促进“祖国工商进步”。范旭东从更广阔的视角考毋大联盟的边界,庞大的中华商罔构想慢慢浮现。合作和共赢不是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权谋,持续深化的合纵连横将真正释放中华商圈的原始力帚,江海汇流,其心何雄。

范旭东“经营一亡业有年,备尝艰苦”,面对极不平衡的体系竞争,永利夙荷政府竭力维护,“始获生存”。范旭东深知仅仅依靠商业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支撑民族企业长期的繁荣,全国工商业大联盟“得与政府联成一片,在对外贸易上,主张“以国家为单位对进出口切实官民合作”,由工业服务社征求全国工商界意见,并“编制报告书呈请政府采择施行”,将国内工商两界、政府等所有的力最都调动起来,以合作机制实现国家“贸易同策”的微调。“官民合作”将给中国工业带来无限遐想,至于减低人超、提高技术“乃当然结果”。

在熊彼特眼中,以创新为天职的企业家就足实现“新组合”的人,在充满失意氛围的20世纪30年代,

范旭东完成了实业救国的全盘计划,中国工商业大联盟的构想显示了近代中国优秀企业家的创新气质,大联盟的发展无疑值得期待。

然而,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工商业正常秩序遭到彻底破坏,服务社社务“实已无形停顿……无工可作”。1937年8月,服务社分函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参谋本部及政务处长何粹廉,请求指派工作,“尽其绵薄而不取丝毫报酬”。因“战时工作未便轻易托人之故”,未得答覆,服务社职员“日惟枯守”。为节省开支,范旭东决定“为临时紧急措置,暂将范围缩小”,除派职员萧瑟、工友唐舒节留守外,其余职员暂时解散,以待时局安定再行召集恢复工作。战争破灭了人们的期盼,那些憧憬的梦想轰然而散,中国工商业大联盟终于成为历史的童话。

四、企业家精神与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范旭东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同时又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者,常怀经世之心、济世之仁。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文人世界的价值取向,简单的商业尺度很难丈量其兼济天下的行为。英国人吉布(Gibb,卜内门上海总行职员)与范旭东接触后,屡称范为“非生意人,乃一理想者”。毫无疑问,范旭东是一个典型的“理想者”,他丢不开实业救国的理想和原则,坚持纯净的商业原则,对于企业的社会价值与使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独具魅力的精英形象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依然熠熠生辉。

危机时刻,范旭东显示出更多的耐心和韧性,也更加兼顾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忍把失败的全责都推到当事人头上”。的范旭东一次又一次主动地选择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技术扩散,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风采。我们由此领略了永久黄集团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气质,它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价值,大企业在危机时刻承担的社会责任着实令人瞩目。永久黄集团服务社会的尝试凝聚了大企业在特殊历史时期富有代表性的行为特征,对历史卓越的认可为我们构建和谐的现代商业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历史素材。

近代社会,民族企业因世界经济萧条而遭遇困境,今日中国,我们因世界金融危机而再次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法则。联想起昨日的灾难和今日的不幸,范旭东的市场理念具备了重新讲述的机会和条件。在这个不断追求进步的社会。我们希望范旭东的尝试依然被人们记忆,继续被珍惜、被引申,从而为当代的企业家群体树立一个澄明而鲜活的标杆。

责任编辑张卫东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
关于近现代音乐家社会责任的思考
新传播时代传媒人的社会责任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的探索与研究
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内容披露的横向分析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经济法是什么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