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细”与“粗”的结合

2009-08-27 07:05方君琴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形式报告小学生

方君琴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了《利用信息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样一组内容,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主题,有序、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并将研究结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写下来。这是小学生在教材中第一次正式接触“研究报告”这一种新文体,也是第一次正式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具挑战性,对于教师来说也很具挑战性。如何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笔者经过亲身实践,认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讲究“细”与“粗”的结合,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辅导工作和报告撰写时的指导工作。

一、研究过程中的辅导工作要“细”

写研究报告的基础是前期的研究工作。如果前期的研究工作没有做到位,就不可能写出理想的研究报告。因此,为了学生能够写好研究报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前期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从细处出发,扎扎实实地做好研究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1.细致了解,内容选择要从学生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在组织学生选择主题的时候,要通过交谈,对学生进行细致地了解,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善待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从这些感兴趣的问题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在这里,教师要抛开常规思维的束缚,尊重学生的感受,不以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学生的选题。如一位学生提出“关于狗吃不吃狗肉的研究”,这个主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少意义,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它是学生内心真实的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思维火花。如果教师能够看到这一点,鼓励并且帮助学生对此展开切实有效的研究,学生肯定会在强烈的内驱力的感召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探索。一旦尝到成功的甜头,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大门将从此打开。相反,教师如果从成人的角度将之否定,学生一定大受打击,研究的积极性也会大大下降。

2.细化内容,主题确定要从小处切入

小学生开展研究,由于能力不足,再加上又是第一次自由择题自主研究,因此研究的内容宜简不宜繁,研究的范围宜窄不宜宽。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研究主题的切入口,细化学生研究的内容,尽量指导学生从小处切入,缩小研究的范围。如学生提出“关于愚人节的研究”,这个主题涉及的内容太多,学生不大好把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限定,缩小研究的范围,可以是“愚人节来历的研究”,也可以是“本班同学参与愚人节‘愚人活动的情况调查”等。缩小了范围,学生研究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这也为后面撰写研究报告奠定了基础。

3.细心指导,信息搜集要尽量全面、科学

小学生初次开展自主研究,对于研究的过程把握不好。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搜集信息的方式不够科学严谨,收集来的资料零散、无序甚至片面。这一过程最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教师要全程关注,及时发现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全面搜集信息。学生一般都较喜欢从网上搜集资料,害怕实地调查访问。教师看到这种现象,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调查访问。只有多方位、全面地搜集有关的信息,才能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撰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学生搜集到大量信息后,教师还要继续跟进,教会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提炼出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加以分类整理,归纳出结论,为撰写研究报告做好充分准备。

二、报告撰写时的指导工作宜“粗”

有了精细的前期准备,研究报告的撰写不再是“无源之水”了。但是,具体的撰写过程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不过,这里的指导教师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融合,不宜扶得过死,要导在要点上,导在困难处,尽量学会放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粗用教材:略读内容,细研形式

教材中给学生提供了两篇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这是两篇不同形式的研究报告,前者是叙事式的,后者是摘要式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不同样本,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拐棍”。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它们当做精读课文来教,应该把它们当做习作例文,所写的内容粗略了解即可,要把学习重点放在研究报告这个新型文体的形式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两步走:一、先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了解研究报告中必备的几个要素——课题的提出、研究的方法、材料的整理以及结论的得出。二、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了解不同的叙述形式,懂得撰写研究报告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在教学中,笔者曾经让学生尝试仿照第二篇研究报告的形式,将第一篇叙事型的研究报告改写成摘要式的研究报告,效果比较好。另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研究报告的形式,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课外搜集到的不同形式的研究报告,丰富学生对报告形式的认识,进一步掌握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2.扶放有度:重抓难点,放手合作

小学生第一次撰写研究报告,普遍感觉很难,尤其是面对一大堆材料,不知道如何着手。对于学生感觉最困难的“材料整理”这一块,教师要下大力气,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如运用表格、图表等不同形式呈现,运用简洁的语言文字进行概括等。但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整理资料,在教给方法之后要懂得放手,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力量,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资料的整理分析。至于其他环节的文字撰写,更要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讨论修改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研究报告,教师对于他们撰写的研究报告,不能提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讲明白了意思,文从字顺,就可以了。教师应该把关注的重点落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露出来的参与态度、合作方式上。

3.不拘束缚:讲求趣味,鼓励创新

对于成人来说,研究报告也许是比较严肃的一种文体。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研究报告仅仅只是对自己研究内容的一个总结,它是学生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载体。小学生天性活泼,喜欢创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在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束缚,积极鼓励学生在形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研究报告中插入相关的图片或漫画,有的学生在“想法建议”板块中采用了有趣的绕口令或打油诗,还有的学生给自己的研究报告加上了漂亮的边框、配画等等。这些研究报告充斥着孩子们的童心童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趣味盎然。

指导小学生学写研究报告,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赋予语文教师的一项特殊使命。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扎扎实实地开展指导工作,既能够细化指导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指引功能,又能够敢于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教会学生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并确确实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形式报告小学生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报告
我是小学生
报告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报告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