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风险的ABC

2009-09-02 08:09绿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9年2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金融风险金融机构

绿 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健全、完善良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是经济运行的必需。金融的扩张性发展,使金融风险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得以发展,严重影Ⅱ自着金融企业正常运行和金融本身的安全,甚至危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面对金融风险,如何预警、防控,成为全球金融领域倍加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信用风险是金融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还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其广泛存在是现代金融经济的重要特征。1994年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由于投机出现巨额呆账、坏账:1995年8月日本东京最大财务公司宇宙财务公司遭受4.2亿美元存款的挤提,9月日本大和银行投资严重失误,造成巨额损失;1998年2月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严重违规,亏损巨大,被中央银行宣布解散,6月海南发展银行因自身巨额不良贷款使经营难以为继,被中央银行宣布关闭。高比例不良贷款,极大地消弱了银行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孕育着支付危机和挤兑风潮。呆账、坏账和逾期贷款早已成为中国金融领域的严重问题。信用风险在整个经济金融活动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风险指在某个特定期间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对某一未来事件实际与预期结果离差,离差与风险量成正比例变化,其由三部分组成:1、风险因素:能够增加和产生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的潜在条件,如天气干燥是造成火灾发生的风险因素,健康状况和年龄是人体的风险因素;交易双方的道德问题是交易的风险因素。2、风险事故一直接因风险因素导致的后果,可能引起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如人体生理器官功能病变造成疾病;主观上疏忽造成的违章作业而导致的工伤。3、损失:非故意、非计划、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经济价值减少、灭失以及额外费用的增加。

金融风险指在货币资金的融通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资金经营者利益的实际值与预期值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理论上表现为因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使决策者无法准确知道价格的当前和未来水平,才导致获利或损失的可能性。特征:1、投机性。金融资产的经营过程简单而快捷,金融操作技术难易兼容,交易方式灵活,金融资产较快的变现速度也为扫清准八障碍提供方便。2、扩散性和传导性。各种金融资产、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债权债务关系,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体系,价格波动会相互影响、相互传递,因营运纰漏引发的局部挤兑风潮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染”,单个或局部的金融困难很快就会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1928年美国受纽约股票市场繁荣的迷惑而中止对德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发放长期贷款时,怠机首先从那些国家爆发。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使新加坡、英国银行均受到冲击。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涉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3、内部风险具有独立性。风险损失发生与资金借贷或经营者主观因素相关。外部风险不具有独立性。4、规则性。金融风险的积聚和发生都是一个相当漫长、量的积累,主要集中在集资活动、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房地产金融、长期贷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运作等领域。5、广泛性。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领域,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影响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地发展。6、潜在性和积累性。金融机构和其融资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微观金融主体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信息的了解极不完全。7、突发性和加速性。因投机化行为,金融风险有加速积累的特点,金融泡沫随金融经济发展越吹越大,随一具体金融事件的发生,潜在风险遂发为现实风险。

信用指以协议或契约为保障的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具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是信用得以存在的要素之一。赊销即延期支付,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在时间上产生分离,难以现金交易,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及信用关系。信用关系的主体是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人,而经济人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当经济人自身利益与契约另一方利益发生冲突时,一方受利益的驱使很可能会选择违约或其他形式保护自身利益,这样契约另一方就有蒙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就产生了。

信用风险(信誉风险或保证风险)指借款人、债务发行人或金融交易一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从事证券投资无盈利,甚至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特征:1、道德风险在信用风险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信息不对称指借款人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处于有利地位,放款人所拥有的信息较少,处于不利地位,就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市场双方难以拥有等量等质的信息,整个市场是在“不透明”的前提下进行的,信用风险的承担者很难了解风险的状况及变化,易导致金融风险,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低效率。2、信息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的特征。尽管授信对象的还款能力会受到诸如经济危机等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但大多情况下,取决于与授信对象相关的非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如贷款投资方向、授信对象经营管理能力、财务状况甚至还款意愿等。因此,以多样化投资来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的管理原则,更适合于信用风险管理。3、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较少,不易获取。

信用风险按性质分类为被迫违约信用风险和故意违约(信用缺夫)信用风险。后一类包括客户到还款期,没有履行还款义务或延期仍不能还款:借款人资产的经济价值,降到低于未偿还的价值:借款人卷入破产的法律诉讼。如某金融机构经严格贷前审查与信用评级,向某一信誉良好的特大石油化工企业分三期提供总额为5亿美元、期限为10年的长期贷款。假如此时爆发全球性石油危机,引起全球油价迅猛上升,这必然加大企业生产成本,造成企业财政极大困难,使企业已贷资金无法满足企业工程发展需要。继续贷款机会又很小,结果只能是企业工程中途被迫暂停,造成严重的实际和潜在的经济损失,一旦赤字过干庞大,面临的还款压力过于巨大,还会导致企业破产,企业的经营损失最终必然转化为金融机构的经济损失。

当人们意识到金融机构可能不具有偿债能力,不愿意再将资金借给他们时,金融机构只得倒闭,从而形成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形成: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银行监管不力、经营不善、风险控制薄弱——盲目贷款、资源分配效率低下、外资流入国内非贸易部门——经常账户债务增加、房地产股市过热——银行抵押品价值高估银行进一步扩张贷款、净外汇债务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增加一一资本外流泡沫破裂一一货币大幅贬值、外债危机——银行危机利率高攀、信用紧缩一一严重的经济衰退。

(一)企业。1、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缺失。相互拖欠贷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金融风险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