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道情的传承与保护

2009-09-15 09:08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9期
关键词:道情唱腔义乌

何 青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保护政策与措施。曲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曲艺这个大概念下的许多曲种都被列入了国家级的保护项目。义乌道情是流传在浙中一带的主要曲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辞海》中便记载了“义乌道情”的相关条目。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中就有“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的道情演唱场景描写。义乌作为“中国曲艺之乡”,文化部门为道情的传承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和探索性尝试。本文试图通过道情这一项目,就传统曲艺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浅述,望同仁不吝指正。

一、原生态继承是保护和发展的基础

任何一个优秀曲种都经过了千百年的流传和演变,特别是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性,义乌道情也是如此。从劝世文的道曲到唱新闻的道情,直至长篇书目的产生,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固定的唱腔模式和表现手法,这就是道情艺术的“根”。因此,原生态的继承是保护和发展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义乌市文化馆积极创造条件,克服种种困难,在黄大宗祠开设了“曲苑书场”,组织民间艺人驻场演唱。自2008年6月18日演出启动以来,每周一、三、五正常演出,已连续推出160余场。艺人们演唱的都是原汁原味的流传曲目,深受广大曲艺爱好者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的一个品牌项目。实践证明,“曲苑书场”这种原生态的保护方式,为道情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为道情艺术提供一个集中展示的窗口

“曲苑书场”的演出,需要大量的传统长篇书目来支撑,这些书目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保留曲目,不仅道情这种表演形式得到展示,一些长久未唱的曲目也因此得以“复活”,较全面地展示了这一民间艺术的表演形态和唱腔模式。

2、为民间艺术提供一个交流的中心

民间艺人师承不同,保留的曲目不同,因而表演风格各异。通过“曲苑书场”的演出,艺人之间可以交流学习、互相借鉴,共同切磋演唱技艺,促进整体表演水平的提高。

3、为曲艺爱好者提供一个活动的阵地

“曲苑书场”的设立,吸引了众多曲艺爱好者,这里逐渐成为他们的活动阵地。而且通过阵地活动,人们开始熟悉并喜欢上曲艺艺术,从而培育了更广大的观众群体,还影响到了兄弟县市,扩大了曲艺的影响力,为道情艺术的原生态保护创造了有力条件。

二、注重革新是道情艺术发展的方向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目的是尽可能使受保护项目能够与时代同步发展,发扬光大。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道情亦是如此,几百年来,正是经过了历代艺人们的不断加工,它才被传承至今。只有在艺术上进行革新,使它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绪和欣赏习惯,才能使道情艺术拥有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1、唱腔音乐的革新

义乌道情在其流行地也称作“唱新闻”,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基本依靠唱腔来表达,因此唱腔是道情艺术的关键。义乌道情的唱腔很有特色,时而抑扬顿挫,时而如怨如慕,时而如泣如诉,通过喉音的巧妙变化和口技的准确运用,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故事的情绪色彩,乡土风味极其浓郁。由于长期以来道情艺人多为盲艺人,极少的“亮眼人”也几乎都是文盲,加之以前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不可能有懂音律的人为他们的作品进行加工。因此,传统道情唱腔音乐旋律比较单调,缺乏音乐美感,而伴奏乐器仅是“一筒渔鼓、二片竹板”,大大制约了唱腔的音乐性。近些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在道情剧本唱词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地方小调与婺剧曲牌等音乐元素,并用琵琶、胡琴与弦子等民间乐器进行伴奏,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色彩和道情的表现力。如道情传承人叶英盛新创作的《一份礼卡》与《华夏第一市》在省曲艺新作比赛和全国曲艺高峰论坛等活动中,得到了专家及观众的好评,颇有“义乌道情唱到今、旧曲老调已翻新”之感。

2、表现手法的革新

长期以来,义乌道情在表现手法上都是采用一人一鼓一板的“唱故事”形式,观(听)众也熟悉了唱道情的流程,这在娱乐样式贫乏的年代自有它的市场。历史发展到今天,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光靠一板一眼的“唱故事”已很难占据文化消费的一席之地。对此,道情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一人多角改为多人多角,变“唱故事”为“演故事”,变听道情为看道情,不仅增加了人们多种感官的愉悦,还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部分曲目由于舞台化处理,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时代特征,进一步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

另外,道情还需在传播手段上进行必要的改革,除了运用现代媒体和戏剧舞台,还要有目的地把它融入到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使道情不再局限于街头巷陌和茶楼酒肆等单一的传播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革新都必须遵循传统道情的韵味和规律,在观众眼里它必须还是道情,而不是其他什么不伦不类的四不像。经过“包装”处理,传统道情更雅了、更靓了,传播的手段更广了,从而也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如新创作的道情《春涌乌伤》,不仅进了当地春晚的电视屏幕,2008年还应邀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广场文化精品展演,得到了首都人民和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

3、表现内容的革新

俗话说“戏曲同源”,当前戏曲的不景气和曲艺的后劲不足是有相同之处的。坦率地说,一门艺术形式的式微,除了有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外,自己本身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与观众需求脱节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就道情而言,传统曲目的内容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宗派争斗与家族倾轧等,而新创曲目又偏重政治说教和政策图解,当然我们应该肯定它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起到的积极作用,但也要正视由此产生的误解——新道情即宣传品。因此,道情的创作内容必须有所突破,要积极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时代图像,把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矛盾冲突融进现实社会大背景中去,使之更鲜活、更贴近现实。如反映农村干部群众关系的《赤膊鸡皮屋基》与反映环保题材的《桃花溪风波》等,这些人和事都似发生在普通观众的身边,再加上唱词组合与现代语言有机统一,使得作品很“入味”,并且真实可信。

三、出书出人是曲艺发展的根本出路

陈云同志曾经对曲艺界作过指示“出书出人走正路”。在现实中,一个人树起一个曲种,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归根结底曲艺的发展和弘扬必须依靠人,尤其是人才来实现。所以,必须注重人才培养,运用各种渠道、多种手段来发现和培育人才。最近几年,义乌在曲艺人才培养方面推出了几项颇有成效的举措:一是在学校设立“少儿曲艺培训基地”。以办曲艺班的形式培养了一批道情表演的小演员,他们表演的儿童道情《宾王咏鹅》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曲艺杂技节并获得优异成绩;二是举办艺术培训班。近两年义乌举办了数期曲艺培训班,几名曲艺新秀脱颖而出,逐步成为地方曲艺的骨干。另外通过培训也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参与到曲艺活动中来,这些爱好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为曲艺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三是文化业务部门尽力为艺术苗子提供舞台。如参加各类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以及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省曲艺新作大赛和进京表演。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和表演者予以奖励,逐步营造爱惜、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我们的曲艺家协会以及有关部门应该打开大门,广纳贤才,摈弃门第门派观念,吸收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曲艺队伍中来。

综上所述,曲艺的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有继承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得到更好更有效的继承。本文所阐述的只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所思所想,一管之见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同道一起,共同为曲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添柴加薪。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道情唱腔义乌
中国航空公司新开义乌直飞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线
义乌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
闲话“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