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焕发学生生命活力

2009-09-16 04:44王海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预设动态探究

王海琳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与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谋而合。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在这里,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输,而是知识开发的参与者。那么,这样的课堂的生成如何激发呢?笔者认为要做好如下几点。

教学预设有弹性

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课堂中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认知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弹性、合作沟通的弹性、交流对话的弹性、个性感悟的弹性。这是因为教学设计是主观的静态预设,而教学实施则是客观的动态生成。教学设计是成功施教的蓝图,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变因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实行弹性设计。要把握即时性教学契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案将教学引发开去,从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保障。叶澜教授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强调“生成”,先要解决好“预设”。不能因为强调生成而忽视预设。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成的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亦鼓励学生“每事问”。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能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正因如此,语文课堂要善于抓住“质疑”点:学生边读边疑,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有机地、适时地设疑,不失分寸地答疑、解疑,更要组织学生探究释疑。因为精巧的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帮学生快捷地理解教材。让学生从疑团顿生到恍然大悟,实现质的飞跃,才能更密切地让作者与文本对话,达到“物我相合”的境地。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这样就真正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当然,学生的问题有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绝不可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要善于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整理、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生的生命就会散发出智慧、情感的光华,问题就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很好地激发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引导学生争议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点拨引导得好,能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达到提高效率、激发潜能、活跃课堂的目的,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当在尊重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帮助创设问题情境,而后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自主处理课文信息,感受语言文字和联系生活积淀中去主动探究。“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善于把握良机,营造和谐对话氛围,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碰撞,迸发出思维和情感的火花,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

营造开放生成的空间

生成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五彩斑斓,活力无限。课堂上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解答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讲解,自己去总结,自己去获取。少一些“打乒乓式的你来我挡”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促成动态资源的生成。教师要努力地“后退”,给学生一个亲近文本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空间,并彼此碰撞交流。只要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就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看到不同的心灵的放飞,课堂就能成为学生展示思维、抒发心声的乐园。教师再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练笔,这样不仅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读、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练笔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悟性。

多方探求激励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激励”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于激励而培养起来的勇于进取、乐于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一种“人性”流淌的自然和开放,故教师要多方探求激励机制。

以“需要”激励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说得好:“需要是客观事物引起一个人情绪的重要中介物,同样的客体在不同人身上会引起不同情绪反应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需要有关。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的产生,其机理也是如此。”引导学生发生“需要”,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涨的情绪下实现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艺术地去启发学生形成这种需要,使它产生激励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的作用。

以“情趣”激励学生情趣可有效地激励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动和敬慕、仿效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善于以“情趣”激励学生。

以“环境”激励学生以“环境”帮助学习,实现课内外结合,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为,所谓学习过程,换个角度说,也就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以“环境”激励学生,有的可借用社会“大环境”的激励,如配合课文的参观、访问,更多的可借用课堂“小环境”。

以“竞争”激励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教师要善于于平易处设置难度,让学生必须奋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而学生争摘这不易的果子时,便有了竞争的刺激。竞争使学生本就很活跃的想象,插上一对强健的翅膀。

以“民主”激励学生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进发。

课堂的生动,在于学生的生动。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问题、情况,不同的教师引导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病点与亮点仅是教师一念之差。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动态课堂,紧紧抓住课堂生成,采用灵活的策略应对课堂生成,让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

(作者单位: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

猜你喜欢
预设动态探究
国内动态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动态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