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数学

2009-09-16 04:44相建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应用题小鸟笔者

相建芳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自主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数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看画应用题”时,笔者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境:“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笔者把握时机,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笔者利用课件演示“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因势利导,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3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教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动手操作中,调动创新意识

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笔者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10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很多有趣的图形。笔者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这样既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创新才能。例如教学“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笔者请5位男学生和4位女学生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①有9个学生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学生,女学生有几个?②有9个学生做游戏,其中4个是女学生,男学生有几个?③教室里有9个学生,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学生,4个女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在参与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笔者设计一个分小组摸球实验活动。盒子里面有1颗红色的玻璃球,3颗黑色的玻璃球,每次从盒子里摸1颗球,共摸20次,然后统计摸到的红球的次数和黑球的次数,从而用数据来体验说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小,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实验结果A)。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1个小组的摸球结果却大相径庭,反而是摸到红球的次数多,摸到黑球的次数少(实验结果B)。这个小组的人员怎么也无法接受大部分学生的结论,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别的小组有这种情况吗?学生都摇摇头。笔者接着提问:你能用可能性来说说这2种实验结果吗?学生马上回答说:“出现实验结果A的可能性大,出现实验结果B的可能性小。”笔者肯定学生的观点,说:“是的,实验结果B的情况偶尔也会出现,但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么多小组中只有一个小组出现实验结果B的情况。”紧接着,笔者又启发学生:你们能算一算全班学生的数据,看看实验结果如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在遇到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观点,积极探索,不断进取,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在交流和讨论中发生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使得课堂充满精彩。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才能的舞台。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王朱小学)

猜你喜欢
应用题小鸟笔者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