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三落实

2009-09-16 04:44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教与学数学教师

刘 姣

引导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排斥心理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尽管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并非人人都得到理想的成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听到有学生这样反映,上课听教师讲课时都很“明白”,但到自己着手解题时,总感到无从入手;而当教师在课堂上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又觉得很容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失去信心,总感觉自己是学不会数学的。就在这点上,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消除对数学科的厌学心理,时常鼓励学生不怕学、不厌学,课外多练习,等数学基础知识巩固了,遇到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还有,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没多少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乐于此道,完全凭自己以前的一些知识和回忆来教,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因此,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教材,上课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布置学生复习教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引导他们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笔者曾组织学生到操场采集数据,有许多学生都很积极地完成此项作业,分别收集操场内打篮球、踢足球、跳绳等各项体育项目的学生人数。笔者再引导他们分析这些数据,画出统计图,效果良好。

又如在讲解“等式的性质”这一节时,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所以好多教师都掉以轻心,在黑板只用数学式子来演示。这样不容易培养学生对待数学的严谨态度,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应该准备好教具(天平),在有趣味的教与学环节中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了解等式概念以及性质。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数学的联系,授课时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导几位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等式(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式子)的时候,等式仍然成立。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长此以往,相信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有所提升,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迈进。

保证给学生快乐学习的环境

教与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教师教得轻松与否和学生的配合有关,当然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快乐也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促进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参与能力。对于这点,教师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着手去帮助学生,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爱心引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兴趣引导1)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2)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

目标引导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环境引导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榜样引导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与学数学教师
楷书的教与学
最美教师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