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本的“再现”到智慧的“生成”

2009-09-16 04:44潘孝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课外作业开放性作业

潘孝约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及升学竞争的压力,相当多的教师身陷于“题海”不能自拔,而对利用有效的课外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度还很不够。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尝试从增加课外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参与课外作业设计,提高课外作业的开放性等3个方面作一定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浸润,崇尚智育唯上,分数唯上。同时随着升学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以教材为中心,以成绩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也愈演愈烈。体现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九年级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反复操练是“应试”的最好方法,而忽视对课外作业的有效性研究。大量重复性作业使学生穷于应付,使教师忙于批改,导致师生疲惫不堪。这种高负荷、低效率的现状,已经成为目前历史与社会课教与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课课外作业的有效性正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

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课外作业的现状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1]。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广泛实施,大多数教师开始重视并尝试课堂教学的革新,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都已经开始出现可喜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布置适量、适当、适度的课外作业,科学利用课外作业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外作业的有效性的关注度还很不够。归纳来看,当前历史与社会课课外作业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2点。

作业的“无设计”现象严重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单一,缺乏设计,一套作业“打天下”的现象明显。而这些囿于书本、拘于读写的作业一方面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适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既大大限制学生的知识视角,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作业的“质”与“量”的控制不当长期以来,出于“应试”的需要,课外作业布置中的“题海战术”现象严重。教师对课外作业的“质”与“量”把握不准,往往作业量偏大,作业内容偏难。既直接导致相当多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也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尤其是到了九年级,教师为了应对中考,挤时间,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不加取舍地试图依靠现成的几套试卷或是教辅材料,通过机械重复的练习来强化对学生的训练,效果更是不佳。

这样的课外作业肯定是“高耗低效”的,最多只能是有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再现于作业中而已。徒然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间接消磨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愿望。

贯彻主体性教育原则,探讨历史与社会课课外

作业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的课外作业才是合理、有效的呢?笔者以为有效的课外作业应该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助于学生智慧的生成,即要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等。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增加课外作业题目本身的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客观刺激外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直接兴趣。所以,作业的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务实地处理学与练的关系,从多样化的题型、多角度的考证、多方位的探索出发,既提高课外作业题目本身的趣味性,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到“权为民所用”一节内容时,笔者就尝试采用“模拟听证会”的形式,结合《温州市市本级出租车运价调整方案》的2套出租车运价调整方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材料,开展对燃油公司、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乘客、市物价局等不同社会群体的调查。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群体,开展“模拟听证会”,作出“模拟决定”,并将“模拟决定”与听证会的决定进行比较,看看“模拟决定”与“真实决定”的异同。类似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及时享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形成自己的社会主体意识[2]。

让学生参与课外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布鲁纳强调要注意学习过程而非结果,要让学生亲身尝试科学家发现原理、原则所经历的过程,同时学会发现的方法。新课标也同样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是按照学习者的理智和意志以他自己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在课外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规划和自我布置,赋予学生对自己的课外作业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定尝试。方法之一是让学生结合当天所学的知识内容,设计5~10道题目上交。教师选择学生设计中题型比较新颖、思路比较开阔、针对性比较强的题目,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整理所学的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又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思维火花,为今后的教学增加许多第一手材料。方法之二是教师布置一道题,让学生尝试对这道题进行改编,从多角度改变题目的思路,尝试从不同的知识角度去回答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也符合历史与社会课开卷考试的方向。方法之三是使用“集疑本”,由学生将自己的每节课疑问记在“集疑本”上,并尝试自己进行解答,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讲解。方法四是对一些“弹性”作业加强指导,对学生自己预习,复习、归纳总结之类的“弹性”作业,不但要让学生去完成,更要引导学生知道预习看什么、从什么角度去复习、怎样做好归纳总结工作[3]。

加强课外作业的开放性,培养创新精神课外作业从作业设计、完成时间、结果呈现等方面,都可以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甚至还可以将历史与社会与其他人文学科乃至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融为一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

1)作业设计上的开放性。开放性作业由于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挥。开放性作业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思路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等。

2)作业完成时间的开放性。可以通过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短期作业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即平常教师布置学生每天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主要用于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而长期作业是围绕学生某个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学习活动,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如参观访问类、社会调查类、资料收集类等。

3)作业结果呈现上的开放性,比如学生探究活动的总结,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用书面报告的形式,也可以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擅长摄影和美工的学生可以用图片图画的形式上交;擅长计算机的学生可以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交;擅长表演的学生甚至可以以现场表演的形式完成。只要是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展示探究活动的成果就可以。

总之,“题海战术”固然能“熟能生巧”,也取得一定的收益,但只能是简单的文本再现,即学生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依葫芦画瓢地“复制”到课外作业中去,知识是否真正掌握、方法是否学会、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情感是否得到体验……这些问题就不得而知。笔者以为,课外作业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课外作业真正成为学生知识掌握与智慧生成的桥梁与纽带。即要在课外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等。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让做作业成为一件学生感受快乐的事,让做作业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赋予作业以新的生命:从书面走向探究——回归生活;从厌倦走向趣味——体验快乐;从一统走向差异——争取成功;从被动走向主动——享受自主;从规范走向开放——生成智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解读[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第1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3]文学荣.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M].第1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浙江苍南县南宋中学)

猜你喜欢
课外作业开放性作业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浅谈“快乐的课外作业”
作业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完成语文课外作业的兴趣
寻求开放性道路
优化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实践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