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09-09-16 04:44郑素丽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学科历史分析

郑素丽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笔者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认识到在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

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等。如此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这一命题进行重组演绎,某学生得出6种结论: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落后打先进,如法兰克王国入侵西欧、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落后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这些富于创造火花观点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作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抚宁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历史分析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超学科”来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