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生景处处新

2009-09-16 04:44贾庆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上城陈奂生伏笔

贾庆玲

小说是一种很好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欣赏一篇优秀的小说,往往如登山,作者沿路设计了无数美妙的景致,令读者一路登来一路喜悦,不断享受发现之美。因此,欣赏小说的结构艺术,应该如看山一般,从三处入眼,从而看遍绝佳景致。这“三看”便是:一看情节安排之妙,二看线索贯穿之妙,三看伏笔设置之妙。笔者以《陈奂生上城》为例,从“三看”角度入手,谈谈如何欣赏小说的结构特色。

情节安排之妙

《陈奂生上城》中,作者在情节上一共安排3处巧合:卖了油绳却又舍不得买帽子,可偏偏受了凉,感冒了,此一巧;在车站卖油绳太晚了,回不了家睡在那里,因此与吴书记相遇,此二巧;因感冒而坐上吴书记的汽车,并且住上招待所5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此三巧。这3处巧合的设置使文章处处意外,而又处处合理,它们将平凡小事演绎得趣味横生,同时又自然而然地,将一个视野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不着痕迹地衔接在了一起,进而揭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更是如此。无论中国小说还是西方小说,作家在动笔之前,都用尽心思,构筑一个曲折回环、前后联系的绝妙结构,而要完成这个结构,巧合的作用不可忽视。如《唐才子传·李白》中,县宰仗势怒惩白衣书生,偏偏惩治的就是李白;凌蒙初的《李将军错认舅》中刘老去寻女儿女婿,正在荒山野岭,不知何去何从时,恰逢老僧,住在僧房,正遇女儿女婿;等等。

优秀的小说,情节安排上往往有出人意料的奇事,出人意料的巧合,正如古代说书人所说的“无巧不成书”。种种巧合凑在一起,如花枝摇曳,海上生风,在小说中荡起无数涟漪,生出无数波澜。而小说深刻的社会人生意义便在这波澜起伏中招之而出,令人捧卷之后,欲罢不能。

线索贯穿之妙

这篇小说,以“漏斗户”陈奂生上城为线索,贯穿起一系列情节。首先写陈奂生进城卖油绳及他的精神追求,然后写他在车站卖油绳而感冒,最后写他感冒后住进招待所前后的行为和心理。这一个个情节的珠子用陈奂生上城这条丝线串了起来,整个小说就成了一挂精美的项链。因此,小说中,线索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巧妙的线索贯穿故事,小说就好比滞涩的水流,无法顺利向前流动。一篇好的小说,线索安排极其巧妙。有的小说是单线结构,线索明晰,情节单纯,比如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就以乔厂长的改革行为为线索,贯穿起一系列故事;有的小说是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得小说反映的生活内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中,主要写了华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而暗中却涉及到了夏瑜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时分时合,构思巧妙,并深刻的表现了小说的社会意义。因此,欣赏小说的时候,明确把握小说线索,就能自然顺着作者的思路延伸,触摸到作者思维的触角,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完成阅读中的二次创作。

伏笔设置之妙

作者还设置了几处非常巧妙的伏笔,“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要有2个因素:一是偶发感冒,一是巧遇书记。这两个因素使“奇遇”成了自然。车站这个地点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里来往人多,油绳好卖,并且这里有茶水,有可以临时作为床铺长椅,当然,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地莫属。感冒最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时迷迷糊糊,神志不清,睡了一夜之后,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这样自然合理,毫无破绽。找到这几处伏笔,也便增添了欣赏的趣味。

很多小说中,作者往往设置伏笔,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让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比如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前双方实力实在悬殊,可郭嘉却说曹操有十胜,这就是个很大的伏笔。再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中,就暗藏几处伏笔,从而把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这些情节有机的串联起来。伏笔的安排,若溪水流动,水到渠成;若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阅读时,注意文中潜藏的伏笔,常常能使读者于阅读之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总之,欣赏小说结构时,要从以上3个方面入手分析,同时注意分析不同小说,不同的构思特点。理清小说的构思特点,欣赏起小说,便能如登山一般,九转十八弯,每一弯,皆有佳木扶疏,芳菲夹道,令人赏心悦目;每一步,皆能生出惊喜,让人顿悟,从而感受阅读的快乐。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上城陈奂生伏笔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从文学到舞台,陈奂生人物形象的转变
——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心理有特点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墎子上城
退路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
奢华早春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