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9-16 04:44杨永宝焦立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科学教材探究

杨永宝 焦立秋

注意把握探究问题的难度

探究教学中若提出一个较好的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探究学习获得很大的提高,它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每个探究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的知识要求,对实验器材的掌握程度可能不同,往往一些较为复杂的探究过程中对知识和器材的掌握要求较高。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进行这类探究,很可能由于难度过大而难以进行下去。所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探究的问题应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若让学生学习很容易得到结果的问题,学生就会很快失去兴趣,只有那些对学生而言“似懂非懂”的问题,才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注意把握探究活动的梯度

实验教材规定的探究性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各有侧重。它是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并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逐渐渗透和深化。如“光对鼠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活动要探究的问题并不复杂,结论也容易获得,而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一活动则又进了一步,重点在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上。因此,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探究内容的不同侧重面,注意合理安排能力培养梯度。如果教师要求过高,难度过大,学生势必会产生畏惧心理,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注意把握探究时间的长度

在小组交流阶段,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倾听→发言→再倾听→思索→表达的思维训练。在学生活动阶段,探究活动为避免“想当然”的成分,教师应以丰厚的知识从多角度启迪学生,教给他们方法、策略,让他们有自由展现的时间,体会和体验科学探究中的发明发现的基本程序和过程。在学生总结评价阶段,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被认可,会使学生因愉快而产生积极心理体验,获得成功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理念,从而在每个阶段解决探究中的几个小问题,逐步完成探究任务。每一步时间可安排稍长一点,但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否则探究实验就变成了“玩”实验。

注意把握探究活动的密度

实验教材中安排众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教材中体现的疏密不同,教师在设计组织探究活动中要做到通览教材,调配课时并合理分配。如果密度过大,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影响探究的质量。如“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安排3个探究、2个课外实践、一个调查、一个观察和思考。其中3个探究内容与知识内容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而这3个探究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课时仅为3课时。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就反复考虑,将第一个探究活动提前一周安排在第一章进行,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在探究种子的结构时,就把种子发给学生,引导学生种植种子,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这样“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材料正好为第三个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提供观察材料。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原料,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了探究活动的知识储备,避免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注意探究过程中教师指导要适度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师道尊严”思想严重,民主平等观念淡薄。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只有唯命是从。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摧残学生的心理,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很显然,如果教师都安排好了,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什么问题都不出现,那么探究活动还有什么意义呢?

但在另一方面,虽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传媒进行学习,通过研究获取新知识,学生可以不通过教师的讲课也能获取最新知识,但是,事实上从选题到遵循方法的研究,再到最后得出结论,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决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刁镇中心中学)

猜你喜欢
科学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