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009-09-16 04:44张翠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大运河读图绘图

张翠玲

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知识的传播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养的功效,承担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培养的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地图读图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以下几点认识。

观图

观图是读图的第一步。正确观察历史地图的类型、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相对应的读图措施,以求达到明白图的类型、内容、要点。现教材中,历史地图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关系等。不同类型的地图,又各有特点,观图时要采取不同的观图方式和侧重点。

政治类地图1)形势图:应根据其反映的主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如:“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要重点观察各政权的(名称、都城)的相对位置与范围。2)殖民扩张、领土扩张图:殖民者的殖民活动区域或侵占的领土是观察的重点。3)疆域图:重点观察国家(政权)及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及四周边界和范围。

经济类图1)农作物、手工业分布图:重点观察典型物产分布地、手工业中心及其具体位置。2)河流水利图:重点观察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称、位置及与其连接的河流。运河图一定要搞清楚各河段的名称,连接的河流及重要的城市。3)军事类图。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重点观察进攻方进攻路线及战场、战役的位置名称及敌对双方的控制区域对比变化等。4)对外关系图。重点观察对外交往路线,尤其是陆路、海路交通出发点、所到达的区域、沿途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析图

析图即对历史地图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以求达到准确理解,把握地图的内涵。如果说观图是解决:“有什么”“ 怎么样”的问题,那么析图就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要注意类同、相近知识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地图的前后知识的联系性,要将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同或相近范畴的地图进行比较,挖掘历史地图自身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判断历史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在比较鉴别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大运河地图。隋朝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程分为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5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并把沿途的通都大邑连辍在一起,保证隋王朝能够获取最富饶地区的资源。元朝时,洛阳不再是中心,元世祖在位时开凿了位于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不再绕道洛阳,使大运河的行程大大缩短。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阶段大运河的发展变化过程。隋朝大运河通过东都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运河不经洛阳,截弯取直。这是适应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军事需要而出现的,并且随着不同时期统治者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在析图的过程中要切忌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应既要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疏漏个别历史现象。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开放的通商口岸图和对外开放图,二者一个共同的规律:开放都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再到内地的过程,但他们的开放是两种不同的情形的结果,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是主动进行经济贸易。

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历史地图是地理在历史中的最直接的体现,同时地理环境构成了人类历史的舞台,利用历史地图从历史知识出发,寻找与地理、政治学科的结合点、发散点、整合点,培养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综合的能力。例如古代丝绸之路图,从图中挖掘出了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繁荣,成为中西交通大动脉。而唐宋后,该商路主要地位日益下降,直至衰落。

绘图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示结构;其次要在历史课堂上嫁接地理绘图知识,指导学生绘简图、草图、示意图,如 “方格法”绘制、彩色笔标示等基本方法。最后,绘图要抓住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技能。

默图

默图是读图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是读图的最高境界。通过观、析、绘图学习后,重新回顾历史地图所蕴涵的知识是否全面掌握,并进行查缺补漏,然后结合实际,整合地理、政治学科知识,形成新的综合性的图像系统,通过默记、深悟,达到图文融会贯通,达到“活图”的目的,从而提高运用历史知识,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黎民居中学)

猜你喜欢
大运河读图绘图
来自河流的你
“禾下乘凉图”绘图人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基于HTML5 Canvas绘图技术应用
放歌大运河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