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度

2009-09-16 04:44李志刚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6期
关键词:直观青少年儿童

李志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指出,中国网民在2008年底已达到2.98亿,10岁~19岁网民所占比重增大,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在互联网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帮手的同时,也使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的一些弊端对青少年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已为公众所认识,但健康向上始终是互联网的主要方面,这些方面是否也完全适合青少年呢?互联网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所产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或者交流,从而获得答案,或者别人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然而互联网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适合青少年吗?利用互联网学习,查阅资料等是否就应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呢?以下讨论一下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度”的问题。

青少年学习能力与互联网的关系

青少年学习电脑,接触网络要比成年人快得多。青少年学习是不加分析,普遍接受,是直观形象的、跳跃性的、是以趣味性为主的,互联网正适合了青少年的这些特征。互联网信息量巨大,辅以直观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直观表达方式,通过层次繁多的超文本链接形成跳跃性信息沟通方式。这往往使青少年陷入寻找和发现的乐趣,不是以学习知识为乐,而是以发现新的知识为乐,如同猴子下山,看见西瓜抱西瓜,看见玉米掰玉米,最后一无所获。

互联网的过多使用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思维过程要从直观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要学会缜密思考问题。但互联网的使用限制了这些能力的发展,许多学生把互联网当作学习的必备工具,广泛地使用着,他们往往不能意识到这种学习工具的利弊,只图省事、有趣而毫无节制地使用。在互联网的使用中学生变懒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因此受到阻碍。例如,打开百度的“知道”,这是一种互动的知识提问和学习平台,就会发现有许多学生在这里问作业相关问题,互联网上甚至还有“作业帮助中心”这种网站。这样虽然会对一部分学生起到帮助作用,但它同时也容易滋长不劳而获的惰性,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对网络和外界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该掌握的知识记在心里,从长远来看,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互联网的使用也削弱了学生的能力,比如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一项主要内容。网络图书通常会采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插图甚至以音乐搭配来刺激吸引读者,适合于快速阅读。而传统图书更能给读者理性判断、理性思考的机会。真正在网络上阅读作品、阅读较长的有价值文章的学生也极少,喜欢上网的学生中,许多沉不下心来去读,心定不下来去想,就是到处点击。这影响了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而且词不达意,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现象让人担忧。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上网

通过正面引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明确指出在互联网为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过分依赖互联网反而会引起一些副作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学生自觉适度地使用互联网。

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专题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如中国儿童网、中青网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网站。经过指导的儿童比未经过指导的儿童更有自主性,更能熟练地获得和理解信息内容,从而避免陷入信息的海洋不能自拔。

帮助家长提高网络知识水平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更直接地指导儿童上网,加强对儿童上网的监督。同时,只有家长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才可能培养、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使之取其高雅、弃其低俗,才能使儿童受益于网络。

要与各任课老师密切联系发现学生过度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要加以制止,有效避免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在学生中蔓延。要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避免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互联网之中。

结语

如何引导对青少年上网冲浪往往要比传授电脑知识更加重要,同时这一责任不仅限于教师、学校、家长,全社会也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正确认识互联网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从各方面来维护儿童的身心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姜各庄镇董庄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直观青少年儿童
青少年发明家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