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段评语的写作时间与用意探析

2009-09-17 08:06
红广角 2009年3期
关键词:江青军委评语

曾 珺

《刘向·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的故事之所以为时人熟悉,除了它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阐释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深刻道理外,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曾多次讲过这个故事,并留下了一段评语,扩大了其影响力。关于这段评语的写作时间和用意,后来的研究者们基本上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张贻玖在《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59——160页写道:“这篇文章(指《触詟说赵太后》——引者注),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是不断地进行的,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产阶级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力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张贻玖还解释说这是1967年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的讲话,认为毛泽东讲这段话意在引起党内一些干部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他在书中记载的这段话,成为众多研究者研究毛泽东在子女教育思想方面的一段重要史料。如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970页,柳文郁、唐夫《毛泽东评点古今诗书文章》(红旗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888页,李景元《听毛泽东讲故事》(红旗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51页,都转引了张贻玖这段记载,同样也认为这是毛泽东在1967年一次中央会议上就子女教育问题向党内干部讲的一段话。

笔者以为,毛泽东讲这段话的时间和用意应另当别论。

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11页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条线索:1967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全军文化革命小组顾问江青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记录整理稿,曾先后两次送毛泽东审改。15日,她在给毛泽东的送审报告上写道:“这是我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一次讲话,林彪同志说是要发。我改了几次,缺引证,不够典,因为没有发言稿。我希望得到你的批改。”对于这次送审稿,17日,毛泽东作了一些修改。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江青讲的历史上“触詟说赵太后”的故事(以下简称“触”事)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补充的内容在第310页上有记载:“主席说,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是不断地进行的,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产阶级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力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通过对比,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毛泽东对江青报告的这个修改竟与张贻玖在书中的记载一字不差(唯一不同的是地主阶级四个字后少了个逗号,笔者以为这是断句不同引起的)。

那么,书中提到的1967年这次军委扩大会议是怎么回事呢?江青在这次军委会议作的讲话内容是什么呢?

据《刘少奇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655页记载:“(1967年)4月12日——18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江青、陈伯达、康生、张春桥等人先后讲话,罗织和批判刘少奇、邓小平的所谓‘罪行。” 又据叶永烈《江青传》(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447页知,江青于1967年4月12日下午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为人民立新功》的演说。这篇讲话,和其他七篇讲话记录稿一起被收入《江青同志讲话选编》,并于1968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文化大革命”时作为“学习文件”广泛发行。

在讲话中,江青有这样一段发言:“目前在毛主席和中央的号召下,同志们正在为人民建立新的功勋。主席曾经说过: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主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指的就是“触”事。实际上,江青已经在报告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触”事的主要内容,但她觉得自己古文功底和理解力都不太好,林彪又要将这个报告拿去发表,所以她才请毛泽东修改。这样,毛泽东才在“触”事后加上了之前那段评语。这里,江青说的“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并没有指明是在1967年的某一次中央会议上。断然认定毛泽东是在1967年讲了这段评语是不准确的。江青还说:“这个故事,主席讲了很多次。”看来,“触”事毛泽东已经不是第一次讲了,江青也多次听过。尽管毛泽东第一次讲“触”事究竟在什么时间、出于何种意图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毛泽东在之前说过这样一段评语,而江青又多次听说过“触”事,那么,喜欢动辄就拿主席的话压人的她决然不会在12日的这个报告中遗漏了毛泽东这么重要的一段评论。可见,尽管毛泽东在之前讲过类似的故事,或许可能就是针对子女教育问题说的,但决然不会有过这一番评论。所以,这个评论应当是毛泽东第一次有感而写,是他于1967年4月17日在江青的送审报告上的批改,而非在1967年的某次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时,毛泽东增加的这个评语,尽管谈及了子女教育问题,但这并不是他说这段话的主要用意。事情还要从1967年全国的形势和江青的报告说起。

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局势无论是在程度上、范围上还是冲击力上都比之前上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年,“夺权”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远远背离了毛泽东之前预期的发展轨道。在这种动荡局势下,毛泽东认为,此时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才是保持局面稳定的最坚实力量。所以,此后一段时间里,他签发了很多关于保持军队稳定等问题的文件,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希望解放军担当起稳定大局的任务。这时,江青一方面要在表面上“遵守”毛泽东的意愿,“保持”军队的稳定;另一方面又希望军队在更深程度上介入“文化大革命”中,把社会搅得大乱。为了掩盖表里不一的矛盾,她在12日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为人民立新功》的讲话。这个讲话表面上看似稳定军心,暗藏的鼓动性非常强。

讲话一开始,江青就先把自己标榜成一个严格遵照毛主席指示办事、刻苦学习的榜样,又说自己心是向着军队的,用以骗取信任。接着,她就转述了毛泽东希望军队立新功的期望和“触”事。在讲话的最后,江青结合“触”事谈及了教育子女问题,她之所以在这次讲话中谈及这个问题,有着深层次背景和目的的。

1966年12月5日,“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联动”)宣告成立。这是由一群十六、七岁的年轻人组成的“老红卫兵”组织,其中大多是高干子弟。他们烧起“天下大乱”的火后,不久就发现祸及自己的父辈。为此,他们又不得不“保父保己”,实行反对中央文革和“反对乱揪革命老前辈”的政治纲领。其过火的行为严重干扰了江青预定的打倒走资派的部署。1967年1月17日,这个组织被宣布成是反动组织,头头是反革命。清华大学、北航等校红卫兵在心怀不轨之人的授意下,捣毁了“联动”组织的“据点”,举办“联动罪行展览”,抓捕了一百多人。但是,个别“联动”成员的活动还在继续着。结合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江青在这次军委扩大会议上讲教育子女问题的目的了,她显然是要一些干部“管好”自己的子女,不要成为她争权夺利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把毛泽东的这段评语也片面理解成这个意思,是不妥的。

总述之,毛泽东之前一定多次讲过“触”事,但对这个故事的这段评述则一定是在1967年4月17日所写,而不是在1967年的某次中央会议上的讲话。他补充这个故事的目的或许有要求一些干部教育好子女的希望,但更大程度上是希望人民解放军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彻底稳定住局面,像触詟那样,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人民建立新的功业。后人之所以片面地将这段评语理解成是毛泽东就教育子女问题由感而发,完全是因为江青在讲话中借用“触”事谈及这个问题造成的误解所致。

猜你喜欢
江青军委评语
Lower bound on the spread of valley splitting in Si/SiGe quantum wells induced by atomic rearrangement at the interface
重庆谈判期间的军委通讯工作
毛泽东帮江青改文章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江青破碎的“国服梦”
作文评语探讨
如何写好作文评语
为江青服务,就是为我服务
江青的年龄以及入党之谜
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