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一类句式溯源

2009-09-24 03:43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性命差点现代汉语

陈 霞

险些+VP是汉语里一个较为特殊的语法现象,与“差点”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语法现象。朱德熙先生对“差点”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且“险些”这一类语法现象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源头,并且“险些”在古代与现代的用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险些”句式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句式,而是一个有自己的发展和使用规律的系统,包括到目前为止学术界研究较多的“差点”句式也属于这一系统,学术界对这一系统的某一组成部分有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对这一系统的整体全局性研究不多,本文初步猜测“差点”句式的源头也是“险些”句式,所以可以通过对“险些”一类句式的研究,探索出“险些”一类句式的起源及这一句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的发展和演化,并进一步挖掘出发生这种变化和演化的基本原因。

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险些”后都可以接否定式和肯定式,但在现代汉语中“险些”后只可以接消极的结果,全句含有“庆幸”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险些之后既可以接消极的结果,又可以接积极的结果,本文拟通过深入的研究探索,去弄清楚:“险些”后既可以接肯定式,又可以接否定式,到底是何种形式在先,从而弄清与此相关的一些人类思维模式,并且弄清楚:为什么在古代“险些”后既可以接消极的结果又可以接积极的结果,而在现代汉语中却只能接消极的结果表“庆幸”的意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关于“险些”的解说是这样的:差一点(发生不如意的事),例:马从旁边一闪,险些把我摔下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险些”在现代汉语中其后只能接不如意的事,而实际上在古代汉语中“险些”后可以接如意的结果。

“险些”一类句式是汉语言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一般情况下,肯定句和否定句式往往表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然而在“险些”一类句式中肯定式和否定式往往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如“险些摔倒”与“险些没摔倒”,二者均表示没有摔倒的意思,在“险些”一类句式中,否定词似乎失去了他们的否定意义,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成分,所以使“险些”一类句式显得尤为特殊,因此笔者对汉语中这一特殊句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这一句式的起源和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

以“险些”为代表的同义词,表示接近某种程度和状况,与“差不多”、“差一点”相当,既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与“险些”意义相近的词,如:几、庶几、几乎、几于、几几、几几乎、险些个、险些的、险些儿、不险些儿、险些些、险险乎等,也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与“险些”意义相去甚远的词,如:争些、争些子、争些儿、争些个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险些”一类句式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且有悠久历史的现象,并且如今使用最多的“险些”句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和发展的结果。

“险些”在现代汉语中往往与不好的结果相关联,其后既可以接肯定式也可以接否定式,那么“险些”一词最早见于何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的用法发生了哪些变化?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何异同?

“险些”一词最早见于宋代,例:关公见先主,礼毕,先主曰:“兄弟坏了袁绍两将,我性命险些不保;岂能得脱?不想今日相见。”(《全相平话五种·三国志平话》)

元代萧德祥的《小孙屠》中还出现了与“险些”并用的“险些儿”

险些不做出一场事来。

夜来只为那贱人前日不是我走得疾,险些个遭小孙屠脚手。(全元南戏·萧德祥·小孙屠)

险些儿误杀了个英雄汉(全元南戏·施惠·幽闺记)

恰绿树南薰晚晴,险些儿羞杀啼莺。(全元散曲·卢挚)

这几时你兄弟被人欺侮,险些儿一口气死了,还说那功名怎的!(全元杂剧·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

秀才,则被你险些儿热杀我也!(全元杂剧·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

到了明代,“险些”在文学作品中则得到了大量的使用:

搜的人去了后,锁儿罕失剌对帖木真说:“你险些将我断送得烟消火灭,如今你母亲、兄弟行寻去。”《元朝秘史·卷二》

前日不是我走得疾,险些个遭小孙屠脚手。(《永乐大典》)

明代小说:

今日若非我遇见,险些误了赵王来书。(《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二卷》)

何氏听见小二回来,便起来出来问道:“你为何来得恁迟?”小二道:“休说归迟,险些主人?性命难保。”(《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六卷》)

大王险些中了此贼的犯将计!(《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十六回》)

不干你事,是巢贼部下邓天王定此计,险些屈杀了英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十七回》 )

只因一念之差,险些儿堕了火坑矣!(《禅真后史·第一回》)

若不是我口舌利便班驳你时,险些儿夹棍移在区区脚上了。《禅真后史·第五回》

《禅真后史》中“险些”共出现30次,意思并无差别,都是指不好的事差点发生。

《大唐秦王词话》有8处用到“险些”,如:

几次杀不透重围,险些儿死于阵上!

父母一眼看去,险些不认得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权翰林在暗中看得明白,险些儿眼里放出火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二刻拍案惊奇》中有11处用“险些”,与原来的用法略有差别,如上面的例子不再具有很明显的褒贬色彩,只是客观叙述。)

《封神演义》、《古本水浒传》中“险些”也是指不好的事差点发生。

《今古奇观》的用法也是一样,如:

何期爹爹不行细访,险些反害了公子性命。(《今古奇观》第三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水浒传》中16次用“险些”,多是加一个“儿”,组成“险些儿”的格式,如:

来到孟州十字坡过,险些儿被个酒店里妇人害了性命。(第十七回)

早是没做公的看见。险些儿惹出事来。(第二十回)

如何把这等漏船,差那不晓事的村贼乘驾,险些儿误了大贵人性命!(第七十五回)

不听贤弟之言,险些儿不得相见。(第九十五回)

半空里落下个黄泥龙尾,把乔道清劈头一下,险些儿将头打破。(第九十六回)

《西游记》中也多用“险些儿”的格式。

剖开路一直前行,险些儿不唬倒那怪物。(三十三回)

只听得有人呵呵大笑,险些儿唬杀我也!(四十四回)

我被他现出本相,险些儿伤了性命。(四十八回)

我的性命,险些儿不着这猢狲害了!(六十回)

哥哥,险些儿被他瞒了!(七十五回)

《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中“险些”和“险些儿”两种格式都用。

《金瓶梅词话》中也如此。

清代小说中“险些”用的也极多,而且“险些儿”也很常见,并更多地仅仅表修饰。如:

两道秋波一汪一汪的,险些要流泪下来。(八仙得道·第63回 土地庙畅谈玄理 温柔乡引诱道童)

宝生见了这白花花的一百块洋钱,堆在台上,险些儿两眼中发火。(风流奇案·第二十回 求计划浪掷金钱 诱美色先遣夫役)

妙庄王一听此话,心中着实难受,好比刀钻箭射一般,险些儿淌出两行老泪来哩!(观音菩萨传奇·第十三回 兴土木重修金光寺 定良辰舍身耶摩山)

心里的那番懊恼,不但后悔此番不该会试,一直悔到当年不该读书,在人群儿里险些儿不曾哭了出来。(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隐西山闭门课骥子 捷南宫垂老占龙头)

了不得,险些儿不曾误了大事!(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 糊县官糊涂销巨案 安公子安稳上长淮)(“不曾误了大事”是好的结果,与明代多指坏的后果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对险些的释义为:差一点发生不如意的事。很明显在现代汉语中险些的语义指向是不如意的事,即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

例:马往旁边一闪,险些把我摔下来。

从马背上摔下来,这是我不希望实现的事情,且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不能不说是一种庆幸。

学者们从语言学角度对险些一词的系统研究,笔者几乎没有找到。

综合上述笔者可以得出如下几个重要结论:

⑴“险些”一词最早见于宋代,且为“险些”+否定式。

⑵到了元代,“险些”大量使用,出现了与“险些”并用的“险些儿”,且“险些”+肯定式已经十分普遍。

⑶明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险些儿”甚至比“险些”使用更为广泛。而现代汉语中“险些”比“险些儿”使用广泛。

⑷清代小说中“险些”用的也极多,而且“险些儿”也很常见,并更多地仅仅表修饰。

如:两道秋波一汪一汪的,险些要流泪下来。

它的语义指向是不明确的,“流泪下来”并不是不如意的事,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准确描述。

⑸清代以前,险些后都不接如意的结果,而清代出现了“险些”+如意的结果。

如:了不得,险些儿不曾误了大事!《儿女英雄传》(“不曾误了大事”是好的结果,与明代多指坏的后果不同,现代汉语中,“险些“也不与如意的结果相连。)

陈霞,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性命差点现代汉语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废物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性命
差点100分
差点忘记了
动物神奇脱身术
差点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