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2009-09-29 09:56钟万莲
师道·教研 2009年8期
关键词:瑞拉子女家庭

钟万莲

贫困家庭、残疾家庭、单亲家庭、丧亲家庭、农民工家庭等弱势群体,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不利地位,其心态和思想,必然通过家庭、社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的子女。这些“特殊家庭”由于家庭的变故,使子女从父母心中的希望变成缺乏亲情的人。家境的拮据,不健全的父母之爱,导致心理的落差。弱势群体子女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氛围当中,心理失衡,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日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乃至产生厌学情绪;他们内心郁闷,常用违法乱纪来发泄心中不平。他们校园生活的底色是灰暗的!弱势群体子女成为了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弱势群体。

关注这个校园特殊群体,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方能构建和谐教育风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构建爱心网络,开展亲情教育

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爱心的奉献能有效地化解弱势群体子女对学校、老师的抵触心理,为今后社会稳定打好教育基础。

学校四(3)班钟斌同学,父母外出打工,跟随姑姑姑爷生活。由于缺乏亲情,常多愁善感,看见别的家长雨天来送伞,总是眼巴巴地盯着看。每天上学都姗姗来迟。学了电脑后,迷上网络游戏。姑爷没文化,找到一次打一次,起初挨打一顿能维持几天,会做些作业。可渐渐地,姑爷看着才做,一转身就不做。每次接到老师的电话,姑爷都显得很无奈。

我们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活动时,让班上的三好生钟常歆与他结对。钟常歆一有空就去找他玩,课外教他做作业,与其一起阅读课外书。本学期初,老师利用“品德与社会”课时间,组织全班同学为他过生日。听着伙伴们友好的生日歌,他露出了少见的笑容。此后,老师还每隔一星期,陪他与父母通电话,聊学习,诉思念,话未来。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变了。不懂的题能主动请教别人,有时还拿自己的经历去劝解班上懒散的人。每次看到要搬作业本,他总是第一个上前。

二、把握教育契机,培育健康心理

我们抓住“开学选干部”这一时机,将教育机会倾向于校园“弱势群体”。如我班的曾琴,家庭耕地被城镇建设征用,生活拮据,但她志气高。我们让她担任数学学习委员。受到重用的她勤奋好学,乐于进取。流动人口子女一般都能吃苦,对于体育活动往往都喜爱和擅长,我们将体育作为加强他们的自强精神、解除烦恼不安情绪、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树立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我们的认可,日渐消除弱势群体子女的自卑。

考试前后、每周一升旗仪式时的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是我们疏导弱势群体子女的必修课。我们还定期编排“心理健康板报”,教会孩子自强,教给孩子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教给孩子人际交往的技能,以及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方法。我们群策群力,解决其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

三、实施赏识教育,激励孩子成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没有人不期盼得到尊重,得到爱,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间断地给予肯定和赞扬,为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而喝彩,“好孩子”才能顺利开花结果。获得成功,对于校园弱势群体来说更为迫切。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关注他们,捕捉他们进步的闪光点,用激励促进取,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导他们懂得“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从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弱势群体子女的成功感和荣誉感。

新生陈小燕,从小父母离异,今年随父亲进城打工,转来我校。由于基础较差,单元测试不及格。上课时,她不敢接触老师的目光,说话细声细气,像蚊子叫。有一天,我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让孩子读课文,然后表扬她:“不错嘛!你没有读错一个字,要是再响一些,我会听得更清楚。”孩子大受鼓舞,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第二天,她又来朗读,果然声音高了许多,我大加赞赏。第三天读完,我试探地问:“明天你敢在班上大声朗读吗?”“敢!”女孩朗声回答。第四天,女孩果然勇敢地站起来朗读课文,同学们都很惊讶,我带着大家鼓掌。女孩一天天活泼起来……

四、实施学科渗透,强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为此学校设立“行为改变命运,品德成就人生”宣传栏,刊登名人名言、先进人物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创编《习惯三字经》,每天通过校园广播循环播放,让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教育。特别是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大力强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收到良好成效。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们讲这个故事。很快,孩子讲完了,老师开始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德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们。辛德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她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灰姑娘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德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的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

老师:辛德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车夫。

老师:如果狗和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的跑回家么?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会吓倒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德瑞拉有仙女的帮助,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们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这是一位很有智慧的老师。她会用一个故事来延伸出几个不同的问题,再用这几个问题延伸出它们的答案,再又从答案中引导出几个不同的人生道理,从而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而且,她还能从那些不美好的角色入手,也能让那些角色把延伸演绎得淋漓尽致。

五、成立家长学校,落实和谐教育

美国医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对孩子的帮助中,父母给孩子的关注、爱护、理解,是其他各种方式总和的6倍。可见,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弱势家庭缺少思想、文化的“充电”,“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不可避免地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产生偏颇。为了培育家长的教育意识,有必要创立“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们宣传家教的经验,提高家教水平,促使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营造更和谐的教育空间。

从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一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到今天,让每一个家庭的子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合乎社会发展及其身心需要的最好的教育,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让这些成长在不利环境中的学生,和普通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他们摆脱“弱势”的阴影,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他们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让我们用爱心培育一朵朵健美的生命之花。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瑞拉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寻找最美家庭
镇上最漂亮的女孩
寻找最美家庭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