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启示

2009-09-29 09:56马晓洁
师道·教研 2009年8期
关键词:国际化大学发展

马晓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与国之间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交流活动,从而培养发展国际人才的能力或是形成国际的精神气质的文化氛围的过程。纵观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产业信息化推动下,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走向趋同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并逐渐呈现出规模化、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各国和各地区的高等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漫长的历史,同时,其内涵与外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展。整体而言,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还处于在实践中摸索的阶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急速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各国大学现行的办学体制、评价机制、管理模式及价值取向,矛盾重重。

因此,从历史的视角来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探寻其发展动力因素及其转变过程,从而得出一些经验和启示,将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及走向,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化解发展矛盾、突破发展瓶颈,进而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依据和标针。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萌芽——“游教”和“游学”

尽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但作为一种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表明,国际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内在的本质属性。

古代高等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具有国际性萌芽,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一,知识无疆界。从希腊古典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到柏拉图的学园,再到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在教学内容上都以哲学作为最高知识,其教育目的也在于最大程度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这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探讨高深学问。其二,民族国家尚未形成,这就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周游各国,并进行知识的学习,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国际交流仅限于狭小的范围内,因此笔者将此阶段称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萌芽时期。

二、国际化的发展期——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沿袭古希腊教育理念,认为知识具有普遍性。当时人们认为人文学科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一切学问在范围上都是全球性的。中世纪大学开设的课程也大体相同——“七艺”,并且相互承认授予的文凭,并且拉丁语成为学者行会内部交流的通用语言。这些都为欧洲各地学者汇聚巴黎、牛津和剑桥等地讲学,切磋学问奠定了基础。另外,当时西欧暂时的和平环境和在基督教一统欧洲的形势下各地区学者们进行各种教育交流活动成为可能。

三、近代的国际化——从停滞到前进的过程

十六世纪以来,西欧政治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在各国和民族基础上的世俗政治体制逐步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独立过程中从本民族和地区招收学生,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随之而来的宗教改革使得新教教派林立,从而在学术界也树起了宗教的樊篱,更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了严重挑战,并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但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在矛盾斗争中不断选择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空间。随着十九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改革,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并开始进入大学,知识普遍性的观念重新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另一方面,柏林大学所提出的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以追求纯粹知识为目标的现代大学理念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并被广泛效仿,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到二战前,世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德国为中心,这一时期的国际交流呈现出单向传递的特点。国际化动力主要来自学术界,宗教力量迅速减弱,政府的作用不显著,各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成为交流开展的源动力。

四、当今国际化的发展——空前发展,多样化

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高等教育推动力错综复杂

二战后至70年代前后,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加剧,特别是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等属于政治范畴的各种因素成为影响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力量。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体制瓦解,发展经济取代冷战期间的政治对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国家政府开始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实行大学法人化或民营化改革,高等院校在获得较大自主权的同时,也面临着办学经费拮据的困境,因此,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拓海外学生市场,提供收费教育服务,成为许多国家大学增加院校收入的重要渠道。各国政府纷纷改革高等教育系统,引进市场机制,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院校合作型,特别是院校主导型转变,高校逐渐成为推进国际化的主体,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各种活动主要集中于院校层次展开。

第二个促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动力是来自系统内部。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是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强调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提高本国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由于追求和建立欧洲大学的学术规范与标准是大多数后发外生型国家,因此学术和教育因素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从目的到手段都表现出强烈的趋同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一致性,为教育的国际化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随着遍布全球的国际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国外学校的课程和图书资料,甚至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远程教学来攻读学位。这一切使教育的国际化从一种发展趋势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现实。

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范围扩大,方式多样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的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在战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想方设法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合作办学、设立海外分校、提供远程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国际化方式不断涌现。

3. 制定和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高等院校合作计划和组织: 全球标准化和统一化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各国高等教育交流的不断密切和深入,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高等院校合作组织相继成立。构建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统一的质量保证体系乃至于建立相对统一的高等教育结构或制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最新趋势。

五、结语

纵观整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的特点为:国际化的目的由最初单一的追求知识和学术交流到后来的实现本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再到如今全球化环境下的由经济因素促动的追求商业利润或加强本国的竞争力;国际化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国际交流范围由局限于某一区域向全球化发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干扰。

教育的国际化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结果,它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与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发达国家来说,教育的国际化直接或间接地给他们带来了文化的和人才的双重收益。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来说,教育的国际化可以提高本国教育的发展水平,获得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且有利于加速本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

然而,国际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对发达国家而言,国际化在盲目追求效益的同时有可能造成学术标准和质量的下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高等教育系统日益国际化的同时,本土化民族性在逐渐消失,人才流失问题尤其严重,并且在学习其他国家的办学经验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不考虑自身的特点而全套照搬,最终往往被边缘化,从而不自觉地依附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做到理性地学习,并保存发展本国的特色文化,从而做到在借鉴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项贤明.教育国际化与比较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1999, 06

责任编辑潘孟良

猜你喜欢
国际化大学发展
聚焦港口国际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