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2009-09-29 09:56卓雄辉林微微
师道·教研 2009年8期
关键词:传播者教育者德育工作

卓雄辉 林微微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信息环境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德育是德育信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递的过程,网络自身的开放性、隐匿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点,赋予了德育工作新特点,也使德育传播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地位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新的特点。因此,以信息传播为切入点对高校网络德育的传播者现状进行调研,并总结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特征,对高校网络德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东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现状分析

本调研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抽样调研了广东六所高校的网络德育情况。这六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问卷发放的对象为各高校的政工、普通教师和学生。共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有效问卷1101份,问卷有效率为96.16%,问卷调查达到了较好的调研效果。本调研还对广东六所高校的政工、普通教师和学生共120人进行了访谈,其中,访谈的政工包括校级政工和学院级政工(辅导员为主),教师包括思想政治课程类的教师和其他专业的授课教师,学生以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为主,文理科学生皆有。从问卷的派发数量和访谈对象类型来看,本次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本调研的情况,笔者总结分析了广东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现状。

1. 网络德育传播者的身份多元化

在传统高校德育中,德育传播者是高校教师(主要是政工干部),在网络环境下,德育传播者的身份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与学生都可成为德育的传播者。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广东高校教师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经常”使用的人数占48.3%,“偶尔”使用的人数占25.8%,“很少”使用的人数占26.3%,“从不”使用的只有2.2%。从数据可以看出,广东高校政工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频率比较高,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德育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中,100%政工都利用了网络来开展德育工作,80%左右的普通授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也结合了德育方面的内容。随着网络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普通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必然成为网络德育传播的主要力量,是范围较为广泛的传播主体。

在互联网中,德育传播者的身份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跃,在德育方面有着很多有个性的想法。“经常”在网上组织德育方面的讨论或宣传的人数占2.8%,“偶尔”在网上组织德育方面的讨论或宣传的人数也占14.1%。由此可见,尽管学生在网上主动传播德育信息比例较低,但是据我们了解这部分传播者主要是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传播能力和号召能力,其传播的效果和作用不可忽视。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可以知道,教育者已不是“唯一”的德育信息传播者,由于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双向性、自由性等特点,受教育者以往是单纯的接收德育信息的受传者,现在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德育信息,进行自由传播,转变成为德育信息的传播者。尤其是学生干部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能较好传达教师的思想,高校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干部,尤其是党团学生干部的网络德育队伍。

2. 网络德育传播者的角色

网络自身的开放性、隐匿性、自由性、平等性特点使得网络德育传播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作为网络德育主要传播者的政工,有73.5%选择“引导者”,以引导学生学习德育信息为主;25.3%选择“参与者”,主要形式是参与学生的网上德育学习讨论;只有2.2%选择“主控者”,以提供或灌输德育信息为主。由此可见,广东高校网络德育传播中,教育者逐渐由原来传统方式的“灌输”“说教”向“引导”“参与”的角色转变,淡化了教育者“控制”力度,更加平等地与受教育者交流、传播德育信息,使教育者更具有亲和力和可接受性,但平等交流也使原来教育者“绝对权威性”下降。因此,在进行网络传播德育时,教育者也要把握好引导的技巧。

3. 网络德育传播者的信息素养

网络德育建立在网络平台上,因此,信息素养是传播者必备的能力。“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解释其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重点是获取、传输、分析、应用信息。网络德育传播者在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获取德育信息后,进行加工,并对外传播。

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在利用网络过程中,41.1%的传播者表示“在网上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过程中存在困难”,也有24.7%的传播者表示“不习惯或不喜欢用网络交流”。可见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的意识不强,在网上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过程中存在困难。因此,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在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利用的德育传播渠道也拓宽了,包括网站(专题网站和课程网站)、博客、BBS、QQ、MSN、邮件等。调查显示,高校进行德育传播所利用的网络途径十分多样,其中,邮件、德育部门网站、专题网站、网络课程的情况是“供过于求”;BBS、QQ、MSN、博客等途径的情况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博客这一途径的供求不平衡最为严重。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需求,多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途径开展德育工作,不能只追求开发各类专题网络进行德育传播,也要适当发挥社会性、交流型软件的传播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网络德育工作。

二、广东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特征分析

1. 学生作为网络德育传播的有生力量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传统的德育信息被动接受者——学生,在网络这一虚拟开放的环境下,也成为了网络德育传播者。虽然目前运用网络主动传播德育信息的学生比例并不多,但这一新型传播者的出现也标志着学生在高校网络德育传播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学生干部这一群体,由于其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能辅助老师传播德育信息的同时,也能及时反馈同学的意见与想法,具有非常好的传播网络德育的潜能。但是,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观点各异,大学生本身的知识、人生阅历有限,还不能很好辨别信息的好坏,因此加强对学生传播者的培养是十分迫切的。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教育学生,更要全面培养学生作为德育传播者的各种素质,特别要重点培养各类学生干部的德育传播能力,使学生成为高校网络德育传播的有生力量,成为传统德育传播者——教育者的坚强后盾。

2. 教师主要作为网络德育的“引导者”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都是虚拟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网络的环境中,传统德育的传播者——教育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者和信息权威,而是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利用互联网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把关人”。而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相互性,“把关”不仅是把好信息传播活动开始前的关卡,还要把好受教育者在网络上发言回应的关卡,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者的传播德育方式不再是以单向的“灌输”“说教”为主,而是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据调查了解,大多数教育者使用最多的是德育专题网站等以“灌输”为主的网络德育传播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引导者”的功能,而学生作为网络环境下诞生的传播者,传播能力不强、传播经验不丰富,不能真正发挥“传播者”的作用。因此,教育者作为网络德育的“引导者”,不仅要运用网络传播的各种途径做好网络德育信息学习的引导工作,更要引导学生这一类传播者做好网络德育传播工作。

3. 网络德育传播者运用网络能力不高

互联网产生以来,给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德育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趋势要求“网络德育传播者”应运而生。在调查中发现,认为“在网上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过程中存在困难”的网络德育传播者占41.1%,这就表明网络德育传播者的信息素养急需提高。在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时,主要的传播者——教育者最常利用的是专题网站、网络课程等网站类的网络途径。而学生则比较喜欢利用BBS、QQ、MSN、博客等集公布与交流功能的网络途径去了解德育信息,以上现象表明网络德育传播者运用网络能力不高。

在目前学生已成为一种网络德育传播者、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的情况下,网络德育传播者如果只重视开发新的发布信息网站来开展“一对多”(一个网站向多个学生发布)传播方式,就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网络德育传播方式,也没有发挥网络这一新媒介的真正潜能。网络德育传播者应该运用网络这一便捷途径,既要重视信息的发布,也要构建“师生参与共建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功能,这就要求网络德育传播者要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尤其是在目前Web2.0下的社会性软件(如博客)操作简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网络德育主要传播者——教师可以以自身名义开设博客,把自己的思想传达到网络上,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感受“亲身教育”。因此,高校网络德育传播者不仅要具备传统德育传播者的素质,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应有较高的运用网络进行德育传播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收集、加工、传播德育信息的重要任务,保证德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三、结论

网络德育传播是一个系统的传播过程,过程里的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在整个网络德育传播系统中,传播者决定着信息传播发出的时间、内容以及形式,直接影响着之后的传播步骤,对最终的传播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当今互联网发展迅猛,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网络德育开展也应与时俱进,网络德育传播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2] 李康平.德育发展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07.

[3] 田胜立等. 网络传播学[M]. 科学出版社. 2001,09.

[4] 王友. 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新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5] 袁名泽. 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途径选择[J]. 研究·探索.2008,(23):26-28.

[6] 王健. 网络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及角色定位[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0-72.

[7] 胡钦太. 网络教育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及其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8] 潘勇. 论网络背景下和谐德育模式的建构[J]. 学科新视野.2007,(6):109-113.

[9] 田海洋,於荣. 网络德育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3).

[10] 王健. 网络视角下德育主、客体及其关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06.

责任编辑魏文琦

猜你喜欢
传播者教育者德育工作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