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反思 整合

2009-09-29 09:56黎丽华
师道·教研 2009年8期
关键词:归类错题题目

黎丽华

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所以在复习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该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彻底抛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探究式反思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探究分析整合,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师生互动,探究物理思维过程

(一)学生“说”题,诊断学生思维过程。

按照说题的难易程度,分三个层次:

1. 对题意的理解,在阅读题目后,让学生讲自己了解到的已知与未知的物理量,还要讲清楚物理情境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2. 对题目突破口的把握,例如运动学中的匀速、匀加速、圆周运动的最高点等特征性分析。

3. 阐述解题的清晰过程,一般情况下,学习困难生完成第一层次,力求第二层次;成绩中等的学生完成第二、第三层次;适当的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第三层次给其他学生做示范。

(二)教师“谈”题,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

教师谈题的核心在于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的环节有:看题的方法——遇到的阻碍——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题的规范,特别要谈明白:怎么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作图”或直观有效地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物理量等等,这些,都是远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题任务更重要的东西,实践证明,在复习时学生已有了更强的理解能力,有了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优势,一旦领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发挥出比老师更强、更敏捷的思维能力。

二、指导反思, 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物理复习应是一个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首先,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反思;其二,对所蕴涵的物理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其三,对基本问题、典型问题进行反思,弄懂弄通基本问题,熟悉典型问题;其四,解题后的反思。

(一)引导学生反思语言表述

学生知识的获得是经过自身的建构而得到的,语言的表达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课本中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中的概念和规律当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编者字斟句酌的,不能随便更改,更不能任意删减。

(2)让学生反思解题中文字表达是否满足“简洁、准确、规范”,逐步让学生养成缜密、条理性强的思维方式,

(二)引导学生对解题后进行反思

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让学生解题后对题目及解答进行反思、领悟是很好的方法,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反思。

指导学生进行解题后反思六步曲:

(1)这个题用到了哪些知识与思想方法?

(2)怎么会想到这样解题?思路何来?当时思维是如何受阻的?

(3)对目前的解法感到满意吗?还能用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

(4)以前曾经用类似的方法解过别的题目吗?

(5)这道题还能进行哪些变换?如何变成一道更新颖的题目?

(6)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这些知识?

可见对同一道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引出不同的解法,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的方向,这样可从理性的高度把握问题、解决问题,解题过程中不断进行这样的思考和操作才能由此及彼,才能触类旁通。

(三)建立“错题集”,加强反思后反思。

纠错,事实上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一般不可能靠一、二次的订正就能在认识上真正得以纠正,因此,许多优秀生给自己准备了一本错题本,精选有价值、典型的错题记下来,并且经常反复研究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薄弱之处和思维方法的偏执不周全的地方,警钟长鸣,良好的思维能力正是在反思总结培养起来的,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反思后,建立错题集,抄出错误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误原因(重点是分析知识缺陷和方法误区)及订正方法,每过一段时间对错题进行反思。

三、归类整合,提高物理能力

在复习教学中,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把各种典型情境拿出来做挖掘性的研究,尽量扩展到已经学过的各个知识侧面。

(一)反思学科特点,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时,不仅要注意“补”,把原来不扎实、不清楚、忘记了的内容补清楚、记住,而且要注意“理”,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比较发现、分析概括,站在整个高中物理的高度上以系统的眼光进一步认识知识,通过列知识分类表(或画知识树)的方法,充分揭露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学习形成的、相对来说还比较“散”的知识拉成某部分知识的“知识链”,编织成为一个单元内容的“知识网”,最后发展成完整的“知识体”,形成自己的头脑中的认识、感觉、印象。

(二)归类对比,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实践证明,将研究问题的对象、过程进行归类比较整合,使其模型化是实现转化、高效解题的有效方法,

1. 物理模型归类比较,提高识别模型的能力。

归类:物理模型的建立通常分为两类:⑴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轻绳、轻杆、轻弹簧、单摆、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等;⑵运动形式的理想化,如天体运动、抛体运动、简谐运动等。

对比:如质点模型和点电荷模型,可以从相同的理想条件来比较认识,轻绳、轻杆、轻弹簧模型可以从张力变化过程、承受压力拉力的情况、两端连接物的速度关系等几个方面归类比较。

2. 物理过程归类比较,掌握通用思想和方法。

归类:原始模型如平衡问题、追击问题、人船问题、碰撞问题、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加速、偏转问题等,把物理过程与原始模型合理联系起来,形成通解通法,例如,凡是受到一个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的恒力作用的运动过程,都可以归结为类竖直上抛运动。

对比:例如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可从受力情况、做功情况、运动情况及轨迹等几方面来比较两者的区别,加深对这两个物理过程的认识,并且要小结本类型问题如何来“制造”变化,常用解题思想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这样复习,既巩固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三)掌握基本思想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相关,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有更高效率的复习方法,例如解静力学、动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逆向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像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当然,也还有其它一些属于更巧、更简捷的思维方法,但更应该重视这些基本的常用的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归类错题题目
笑笑的错题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分式方程应用题归类解说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