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2009-09-29 09:56彭伟明
师道·教研 2009年8期
关键词:形式新课程探究

彭伟明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提高为目的,以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使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真正主人。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创新?笔者主要分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凸现学习主体活动的多样化

常规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虽然有它的自身优势,但毕竟因单一而具有局限性,不利于活动主体的多向互动。而提倡学习主体活动的多样性,更能体现创新教学的良好效果。

第一, 少教多学,促进学生体验生活。

传统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封锁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扼杀了他们学习的自由和兴趣。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少讲解,重点拨、诱导,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去品读、理解和感悟生活,来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展示。让学生可以尽情展现自由天性中最率真的一面,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感受到生命情感的涌动和成长。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如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网络,利用课外书籍等方式自主学习,获取信息,整合信息。

第二,合作互动,激发学生主体内力。

整个语文课堂是师生群体在多种形式交互作用中的活动,并充盈着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氛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共同的目标下,从学习活动中的集体出发,构建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强调的是学习者全员的参与、相互的配合、积极的互动、资源的共享,通过合作协作来完成相应的语文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体的协同发展。这种以组内探讨,或组际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原则上在四人小组内确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凝聚组内成员的巨大力量,通过生生交流、分工合作,体现互补,轮流担任学习中的特定角色,增强生生互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交流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第三,组织探究,感悟创新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组织探究性学习不失为一个突出的好方法。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兴趣、条件,从学科领域中选择学习对象,确定探究的问题,通过学习自主或与人合作地发现问题,借助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合作交流信息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和综合性学习有关内容,确定探究的课题,组织学生自主地探究或小组共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语文新知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发展个性和特长。

二、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使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以“我”为中心,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过分强调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坐得端正,专心听课。课堂上鸦雀无声,气氛沉闷而毫无生气,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失去了平衡,造成一边倒,压抑了学生的求学动力,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样的课堂是无法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这与新课程强调创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格格不入。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可见,语文课堂要开放,要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势,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一方面要抓好学校课堂活动课,如办好文学社、文学社刊、手抄报、开展演讲、故事会等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就是走出校园,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一些社区调查、农村调查、文字纠错等活动,纳课内课外为一体,熔学校、社会、家庭为一炉。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认识生活,同时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这种形式,不但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气氛宽松,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长了知识,而且在多层次、多范围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形式新课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