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研员的网络研修生活体验

2009-10-14 05:02刘克臣
中国教师 2009年15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研修研讨

刘克臣

进入课程改革之前,西城区的教师研修活动主要是“全区教师集中活动+少部分骨干教师活动”的方式,每次活动由教研员或个别骨干教师与全体教师面对面交流。进入新课程改革后,过去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的物理形态研修活动的弊端逐渐显现。而且,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教师们很难经常参与面对面的研修活动。教师对研修的需求逐渐由被动的接受向主动的参与发展。

西城区作为北京市核心功能区之一,网络已经在各校普及,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教师研修活动,成为新时期教师研修发展的契机。西城教育研修网的开通和健康发展,为开展网络研修提供了技术保证,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利用研修网开展网络研修的方式灵活、多样,具有现代气息的研修方式已经成为教师研修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多样的网络研修方式和传统研修方式的结合与互补,正在为推动西城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文本资源+同伴资源——广泛的资源平台使研修网成为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研修资源中心”

教育研修网建网初期,恰是西城区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教材是新的,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们不知道如何把握。如果这个时候还像原来一样,只进行全册教材、单元教材分析以及重点课的课例研究,会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推进。因此通过研修网为教师们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以教材研究为线索,教研员组织教师们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研究、教学案例、教学课件、习题集锦等教学资源。随着研修网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教师教学研究的需求,资源的栏目也在不断丰富,例如增加了学习园地、读书交流和课题研究等栏目。以小学数学为例,目前六个年级共上传资源近万个,这些资源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是一个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资源库。研修网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研修网的发展,特别是专题讨论区等模块的开辟,许多教师参与到讨论中来。大家对一个问题各抒己见,为了某个环节的设计出谋划策,向别人推荐好的文章、书籍,还有很多教师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传到网上。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教师们的留言,大家时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这些参与讨论的同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在不经意间碰撞出的点子,产生的观点,同样是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静态的文本资源与动态的人文资源的整合,是研修网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教师们获取学科专业知识的重要资源中心。

二、经历过程+关注结果——群体参与的过程性研修使每位教师都成为了研究的主人

记得第一次产生利用网络进行研修的想法是在2005年5月。每个学期都要上全区的现场研究课,正式上研究课之前都会有一小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反复试讲。在一次区级研究课后的现场互动环节,一位年轻的教师站起来说:“我非常欣赏这节课,能体会到老师精心的设计,这些设计很精彩!但是这么精彩的课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非常想知道!”我请上课的教师把整个备课试讲的过程做了介绍。谁知这位教师又站起来说:“如果我们也能经历这样的过程,远比听一节精彩的课重要!”这位教师的一番话得到很多教师的掌声。这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教师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仅仅是看到最后的结果吗?如何让所有的教师都可以看到我们的研究过程、参与到研究中来?

2005年9月,经过一个暑假的思考之后,我开始尝试利用网络进行研究课的研究,选择的内容是《分数乘除法单元练习》。当时教师们对于利用网络开展研修活动比较陌生,虽然教师们有参与研究的需求,但积极性如何,我不能确定。我试着请执教教师把第一次教学设计放到研修网上,请全区的教师提意见、出主意(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研讨)。

起初参与的人数并不多,而且多是教研组的骨干教师。但是随着讨论的持续,参加的人数逐渐增多。大家主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层次和呈现形式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在这一阶段的讨论中,有三十多位教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执教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并进行了第一次试讲。这次试讲除了教研组的教师参加之外,我们还邀请了一些积极参与讨论的教研组之外的教师。

经过了4次网络备课,七十多位教师的参与,一万多字的留言,最后呈现出了一节精彩的研究课。很多教师认为经历了这样的研究过程,他们不但知道了一节课的准备过程,感受到了艰辛,更深刻地领悟到了每个设计背后蕴含的思想。这次经历,让大家都看到了这种研修方式具有巨大的价值,之后,我们小学数学各个年级都开始尝试使用网络进行备课,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即时互动+延时互动——开放的互动形式使研修跨越时空的界限

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仅仅通过网络进行备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研究的需求以及教师发展的需求。如何利用专题讨论区进行话题讨论成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为了了解教师们对于专题讨论区的认识和研讨态度,我们专门对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92.9%的教师遇到问题时,没有意识到可以寻求网络帮助;表示如果开展话题研讨,会积极参加的教师仅占36.7%;如果参与讨论,最大的担心是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不好意思发言。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决定先要做一个培训,解决教师们技术上和意识上的问题。在培训会上,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专题讨论区进行研讨,以及开设专题讨论的意义。

之后,为了使教师能积极参与,有话可说而且能够深入探讨,我们还进行了话题征集活动。“我眼中的评优课”成为第一个研讨的话题。为了使研讨顺利进行,我们又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比如,要求骨干教师作为活动的核心组成人员,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为了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把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时研讨和延时研讨。

第一次活动开始了!我十分紧张,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出乎意料,参加讨论人数很多,发言异常踊跃。在浏览大家的发言时,我也不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也会招来教师的“攻击”。活动结束了,我疲惫地坐在椅子上,但内心十分兴奋,因为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活动,就有138人次参加讨论,留言一万多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数字。大家在网上畅所欲言,各种意见相互碰撞,气氛热烈,讨论的层级不断延伸,确实体现了网络的价值!

通过这次成功的网络互动研讨活动,我看到了这种研修方式强大的生命力。利用网络开展研修活动,打破了传统的研修方式,采用了即时和延时的形式,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教师们的工学矛盾。有充裕时间的教师可以全程参与研修;没有充分时间的教师,也可以见缝插针地聊两句、看看别人的看法;实在没有时间还可以在现场活动之后参与后续活动。这样使教研活动的时空更加灵活,教研员也可以不必为寻找活动地点奔波,教师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参与活动。

四、观点分享+矛盾碰撞——民主、宽松的研修氛围促进研修的深入开展

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也会经常安排一些教师现场互动内容,但由于思考的时间有限和担心说错话,所以很多发言价值不大,有的只是“恭维”,而更多的教师保持沉默。但是教研活动中需要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交流,更需要在矛盾碰撞中提升(或推翻)自己的认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研修网就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环境。现在,在研修网上,教师们已经从最初不敢随便发表看法发展到随时都能畅所欲言。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在研讨中互相鼓励、支持,也经常会看到互不示弱的讨论,这样的民主、宽松的环境使得研修活动更为健康有效!

五、常规校际协作组研修+网络交流——灵活多样的研修方式促进教师形成研修共同体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常规校际协作组应运而生。协作组活动是介于全区教研活动和部分骨干教师活动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按地域把7~8个学校分成一个小组,组长由学科带头人或兼职教研员担任,负责组织该组活动的开展。应该说协作组很好地推动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

协作组开展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协作组的活动顺利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各个协作组单独活动,彼此缺乏沟通,造成活动的闭塞。为了能够使各组及时、广泛了解其他协作组的活动情况,共享其他组的研究成果,我们尝试把协作组的活动和研修网结合起来。各协作组在研修网上建立了自己的领地,每次活动之后把本组有价值的资料第一时间上传到研修网,并采用简报集中展示本组活动的精华,以使得其他各组教师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活动内容和活动情况。

有了研修网的支持,协作组的活动也越来越深入。有些组开始联合其他组共同开展研究,有些研究同一内容的组把各自研究情况上传研修网,再进一步展开交流,等等。这样协作组的研修和网络研修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多层的研修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校本研修的开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教师已经养成了经常到研修网去看看、聊聊的习惯。除了全区统一发起的话题之外,还有很多教师自己发起一些话题和教师们共同交流分享。网络研修和传统研修方式的整合更是充满了巨大的潜力,已经成为研修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在利用研修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学习生活化,研修活动日常化将是我们不懈的努力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张瑞芳)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研修研讨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