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程本身

2009-10-14 05:02
中国教师 2009年15期
关键词:分析评价课程

杨 林

在接触一门课程时,教师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按照提供的标准或指导用书来进行教学,而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符合这门课程的具体要求?为什么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等等。《课程分析》这本著作则引导读者思考这些问题,并协助读者寻找出合适的答案。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课程的文本和缘起,课程本体,实际应用中的课程。涉及了课程领域的不同方面,在每一章的开头都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在章节结尾处提供了现实的课程分析问题,以引导读者对课程进行反思。通读全书,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对课程进行分析时所把握的核心思想——反思性的折衷主义。

课程领域是如此地复杂,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会导致教师不同的行为,进而会影响到对课程的选择和调整。因此,只有在不同的视角下理解课程背后存在的种种假设,才能够批判地看到课程倡导者的主张。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提供课程分析的多重视角,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课程的概念以及对课程进行分析的原因和方法。对课程进行分析的必要性在于,教师需要判断出一门具体的课程是否与要应用的情境相符合。教师所接触到的课程,更多的是官方课程,而官方课程的特点就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而无法照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需要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理解这些课程背后所隐藏的现实目的,它的预期假设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针对特定的目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方式教学,力争达到最好的效果。

作者重点介绍了五种不同的课程视角:传统的视角、经验主义的视角、学科结构的视角、行为主义的视角和建构主义的视角。在作者看来,不同的视角导致了不同的课程,并且一种课程可能受到不止一种视角的影响,教师要分析课程受到的是哪种或哪几种视角的影响,这些视角的优点是什么,盲点又在哪里,以及如何突破局限。以往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鲜有对已有课程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课程讲授容易成为一种按部就班、人云亦云的缺乏创造性的教学工作。通过对不同视角的探究,可以扩展教师对课程本身的研究,对不同的视角做比较可以使课程背后的假设凸显出来。

二、案例使课程回归现实,现实促使读者发现课程本质

作者沿着课程本体的结构,从目的、内容、课程的组织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列举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课程难题,然后进行阐述。这种思路对一线教师很有启发意义。有些教师认为,课程分析是课程开发者或者政府部门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忠实地执行课程就可以了。但通过阅读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读者会发现课程分析的需要离教师是那么近,而教师在这些问题面前并非束手无策。作者为读者提供的是一种分析的理念。现以“课程评价”部分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作者在开篇引出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即学区的副主管需要对已实施的课程进行评价,因此需要通过一些举措来保证评价的顺利进行。从这里开始,作者将读者引入到课程评价的领域中。

1.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因此,对于课程的不同理解决定了课程评价侧重点的不同

作者认为课程评价可以从对文本、经验和目标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从文本来分析课程评价,可以从文本的体系、内容的完整程度以及覆盖面等进行;从经验来考虑,就要分析课程提供的经验是否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发展,是否考虑到了不同背景的学生发展的公平性;从目标来考虑,则要分析学生到达预定目标的程度,是否能够利用学习的内容。从根本上说,对这三点进行分析都是为了判断某种课程是否值得教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没有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从这一点来看,当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评价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评价,评价的并不是课程,而是教师的教授是否达到了已有课程的目标。评价并没有对课程的价值进行分析,所用的测量工具都是为了测量已有的课程与学生学习程度的一致性。因此,我国的课程评价,最多只能算是对课程实施及实施后效果的评价。作者行文至此,清楚地阐释了课程评价的基本概念,明确概念是有效地进行课程评价和改进的前提。

2.为什么要进行课程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那么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是为了什么?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在课程领域内,所有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都是为有关个人或课程的决定提供信息。这应当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在进行价值判断后作出决定,课程评价才有意义。而这种决定又分为两种情况,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如何进行评价

现在大多数课程评价使用的都是标准化测试。标准化测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高效统一的评价,并且可以以一种便于整体分析的方式加以记录,它依据的是一种标准化的等级或者数据,如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它忽略了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也就是学生的起点能力,容易使得对于课程的价值判断出现偏差。标准化测试无法让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知道学生所学的内容是不是他们想要的,课程内容的可理解程度是多少,学生达到一种预期的效果需要花费多少精力,等等。

作者认为课程从开发、实施到最后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编制课程的目的也绝不是简单地任由教师选择教授一些内容而舍弃某些内容,这样做,浪费了形成这门课程的重要资源。为此,在进行以结果为主要关注点的评价方式上,必须要有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以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课程。在这种全面的角度下,可能会发现其他与评价相关的领域,而这恰恰又为合理、全面地分析课程提供了思路。

4.课程是一个各方利益的妥协体,因此无法从单一的角度来衡量课程是否成功

作者谈到,一般来说,有五种角度可以衡量课程是否成功:传统的视角,强调事实的回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经验主义的视角,通过富有教育性的经验使学生获得持续的发展;行为主义的视角,测试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课程所致力达成的技能;学科结构的视角,强调学术性学科的结构;建构主义的视角,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思维技能的发展。在评价课程时,应该分析出课程内容、课程构成等方面的哪些部分依据了哪一种视角;以这样一种视角来审视课程,它的优点和缺点又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如何使优点最大化和缺点最小化。由于课程的妥协性,在看待不同视角下的课程时就要遵循一种态度,那就是本书作者自始至终坚持的核心态度:反省式的折衷主义,即要理解在每一个课程决策背后的两难选择,能够明了在每种方法背后默认的假设。

本书内容安排合理,行文通俗易懂。粗略查看目录,读者就能够发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独具匠心。作者并没有按照课程领域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简单地进行排列,而是考虑到读者的实际应用,将课程分为本体和实际运用两个部分,并且每一个章节都用可实践的问题作为引子,这使得本书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另外,作者没有将历史背景简单地作为一个章节呈现给读者,而是贯穿在全书的各个章节,这既避免了急功近利者忽略历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又能针对不同章节进行系统回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综观全书,作者都是以一种比较的方法来分析课程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分别阐述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概念后,作者都提供了案例,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种冲突和比较的角度来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课程分析》(Analyzing The Curriculum),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发行的“当代教育理论译丛”中的一部。作者乔治•J•波斯纳博士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在他超过35年的教育工作中,参与了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对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瑞芳 朱珊)

猜你喜欢
分析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