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语言训练 扎实语文教学

2009-11-12 03:59沈金生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6期
关键词:词语课文情境

沈金生

新课程轰轰烈烈开展了多年,“语文素养”深入人心,“人文性”也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 “语言训练”却被视作应试教育的产物大受批评,“训练”一词似乎成为语文教学的忌讳,也成了思想僵化、观念不及时更新的表现。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一线教师有些茫然了:“个性张扬”“形式新颖”“气氛活跃”的课中不乏“华而不实”者,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会运用,总觉得少了些“语文味”!

“训练”真的得摒弃吗?面对这样的思考与质疑,崔峦老师及时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随之,语文课的“语文味”又成了讨论热点,“训练”也再次回归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视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理解,谈谈对“语言训练”的粗浅认识。

一、关注语言——独具只眼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的内容、情节进行“发胖式”分析、理解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语文教学更多地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层面上。王尚文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意思就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而言,阅读一篇文章就是读了一篇文章而已,他们的感受是很零碎的,一般只是对某些词或句子有所感觉,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找好词好句”而已。若要他们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关注文本的语言及其表达形式,那必定是寥寥无几。这样的意识与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多引导,常常训练,学生方能逐渐拥有独具只眼的能力,对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故事情节的美,然后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把事情表达清楚,把人物描写具体的。教材中,不乏结构相仿、句式相同的文章,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抓手。如《小熊住山洞》一文,第3~6自然段结构相似,叙述的句式也一样:什么季节,他们走进森林,看到什么,小熊舍不得砍。再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第2~5小节的写法相同,都采用了围绕中心句把某一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只不过中心句或前或后或中间,位置不同而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可以先让学生读文感知,接着找出重点叙述的部分(学生往往能发现这些段落的结构或写法是相同或相似的);然后精心地教学第一段落,总结学习方法;最后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去读懂其他段落,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的语言关注多了,训练多了,学生今后在相类似的语言情境中,就能自我学习,自我赏析了。

二、积累语言——厚积薄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背诵至少60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的确,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出口成章。

1.积极鼓励多读多背

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积累,强调多读多背。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积累语言的意识是相当重要的。选入语文教材的文本语言都是经过加工、提炼,合乎规范的,这样的典范就应该熟读、背诵,精彩语句或段落还可以听写、摘抄等,这些都是记忆性积累。

2.开展创造性积累的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往往有教师认为可有可无,而没有将它安排在有限的课堂内。其实对于人的大脑来说,“复述”是让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的一把钥匙,因为复述时往往加入了主观的理解,因此,复述不仅仅是一种练习说话的方式,更是促进学生书面语言长时记忆的途径,是扩大学生语言内存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将范文语言放在口头上来练,那么语言的积累会更为夯实,而且这些词句在学生以后表达中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此外,改写也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改写训练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扩写、缩写、变换人称写、变换顺序写、变换文体写等。选择哪种形式,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课文,讲求实效。改写通常要求学生除了记住课文中的内容之外,还运用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果安排得当,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起到读写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运用语言——妙笔生花

1.运用规定词语描绘情境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小学的汤亚梅老师教学《孔子拜师》这一课时,将词语教学落实在课文的学习中,当学生依次理解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渊博、远近闻名、学无止境”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后,汤老师出示了一道填空题:“孔子 ,拜老子为师。”要求选用以上理解的这些词语来写话。

这种尝试运用多个词语来描绘一个情境的练习十分巧妙,真是独具匠心。由于内容是给定的,所以学生势必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些词语的组织运用上。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智慧,把给出的词语尽可能多地组织到自己的话语中,把话说清楚、说连贯、说通顺。这种练习又有很大的适应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好的学生或许能全部运用,差的同学也能用上几个。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词义的深入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

2.创设合适情境说话写话

利用课文生成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说话写话,这是阅读课上教师最常用的一种表达训练的方式。比如教学《木笛》一课,学到“朱丹来到墓碑前吹笛”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求学生想象这笛声仿佛是在“倾诉________;控诉________;呼唤________;呐喊________;祈祷________”。这个写话训练就是基于课文情境设计的,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内容可写,能力强的可以写几点甚至全部,能力差一点的可以写一点或两点。另外,这样的训练,课文语言为学生说话写话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因为说或写之前学生熟悉了课文,然后依据课文语言或内容重构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言语表达活动能够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质量。

3.精选文章典范仿写训练

这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表达练习,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智慧来应对。我们的教材就是典范,是学生学习语言、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好抓手。比如《燕子》的第一小节,寥寥几笔就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象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小燕子很形象,因为作者抓住了小燕子独具的特点来写;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即描写时采用了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用上了一些修饰的词语,使之更为形象;接着,我们便可以进行仿写练习,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提炼出一定的句式来描写喜爱的小动物:一()的(),加上( )的( ),凑成了( )的( )。

4.利用课后问题练习答问

课后的问题几乎是每堂课上不可缺少的练习,只是很多教师重点追求的是问题答案的正确,而不是语言表达的正确。如果能够将后者作为训练目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正确连贯,并适当地给予指导,那么这类表达练习对学生语言学习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比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课后思考题:我还知道一些辨别方向的办法呢!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学习这篇诗歌某个小节的表达方法,来介绍自己所知道的辨别方向的好办法。语文课的追求不在于结论,而在于获得结论的方法或途径,重在结论获得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和表达质量的提升:原来只会一个词语或一个短句表达,经过训练能够用一段或几段表达。语文课的价值不能停留在问题答案的正确上,更应该体现在问题表达语言质量的提高上。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采取螺旋式上升的训练安排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全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314502)

猜你喜欢
词语课文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词语积累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