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北齐高洋壁画墓(下)

2009-12-08 09:37郝建文
当代人 2009年8期
关键词:北齐陶俑铠甲

郝建文

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极大发展。从文献中可知,北齐画家曹仲达、杨子华等名声显赫。

曹仲达是西域曹国人,绘画造诣极高,其“曹衣出水”和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齐名,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关杨子华,《历代名画记》有这样的记载:“尝画马于壁,夜听啼啮长鸣,如索水草;图龙于素,舒卷辄云气萦集。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当时,在邺中的北宣寺和长安的永福寺都有他的画作。

像在高洋皇帝陵墓中绘制壁画这么重要的工程,理所当然由皇宫御用画家来承担,那么,壁画中一定会有这两位大师的手迹吧。

高洋皇帝墓中壁画的绘画水平不愧是一流的,壁画中的百余位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在北齐这个以鲜卑族为中心的贵族政权里,除了汉族官吏外,还有大量的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官吏,所以,壁画中有相当比例的,是一些典型的高鼻、高颧、浓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社会现状。

画家在用线上,极为灵活。天上的神禽异兽,线条豪放洒脱,粗细变化明显,笔与笔之间的来去,连贯呼应,一气呵成,成功表达了凌空翱翔的感觉。地上的仪仗人物面部刻画细腻、生动传神。如眉毛的描绘,先用一条略粗的线作眉毛的造型,然后顺眉形走向,依眉毛长势用细笔勾描,看上去十分真实;眼睛的画法,则是先用淡墨勾勒,再以重墨复勾上眼皮、点眼球;鼻子多用淡墨勾勒,然后用重墨点鼻孔。人物的服饰线描匀细流畅,富有弹性,如同“高古游丝描”,洋溢着秀劲古逸之气。整座墓的壁画用笔挥洒自如,毫无矫饰,众多形象如人物、神灵、禽兽等,彼此呼应,浑然一体。静下心来细细观看,你能体会到苏轼看到吴道子壁画时“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感慨。

壁画的着色主要是平涂和晕染兼用,多用矿物质颜料,色彩种类丰富,有朱砂、土红、黄、褐、赭、花青、石绿、黑、白等。画家根据不同形象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颜色和采用不同的技法。晕染多用在人物的手、面部、肌肤和神兽的肌肉以及莲花等部位,有很强的立体感。平涂后被颜色覆盖的线条,再用重墨复勾时,并不完全依赖原来的线条,显得很生动。壁画色彩较为厚重,依我们现在绘画的分类,可视为工笔重彩画。

现在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几个局部来欣赏:

西壁第40人,描绘的是文官的形象。此人物头戴笼冠,眉目清俊,高鼻梁,瘦峻的下颏,络腮胡须。为了显其年龄,画师还用细细的线条绘出了他的眼袋。他的右手隐于袖中,左手持“手板”。这是此墓壁画人物中,刻画最成功的形象之一(见图一)。

西壁第42人,描绘的是将军形象。画师抓住了这个武将行进时回望的瞬间,双目炯炯,剑眉紧蹙,高鼻,大嘴,连鬓胡须,面部的晕染恰到好处,看上去威武骠悍,他的形象具有北方民族血统的特点(见图二)。左脸的轮廓外有重色渲染,使人物形象非常突出。身上的铠甲画得很精细,那些甲片之间的连缀也得到了表现。

西壁的白虎,或许是为了和它对面的青龙相对应,将身体拉长,长达4.6米,头部绘黑色的斑条,虎口大张,肩部有飞扬的翼髦,它的颈、尻、尾部各绘一火焰宝珠。其体态匀称矫健、气势威猛,尤其那熠熠闪光的眸子更是点睛之笔。

东壁第5人,仪表堂堂、手握仪剑,面庞丰满圆润,双目默默目视前方,紧抿着的双唇,显示出凝重的表情。从他的脸上能感到仪式的肃穆与庄严。此人物的刻画极其成功,眉须鬓发,有“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

东壁的龙首凤身神禽。高1.4米,长约1.7米。头部与苍龙十分相似,身子与凤凰基本相同,作展翅飞翔状,尾部的长翎飞扬,线条流畅,两爪线条坚劲有力,出色地表现了爪的锋利。

如此规模的壁画,它的设计可能会出自一位画家之手,但壁画的绘制一、二位画家是难于完成的。壁画形象在绘画风格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似乎可以说明,高洋墓的壁画是由几位高水平的画家合作完成的,至于说究竟哪个形象是杨子华画的,哪个形象是曹仲达画的,就目前出土的壁画资料我们还难于推测。

此外,该墓虽遭受过严重盗掘,但仍然出土了2200多件随葬品,有陶俑、镇墓兽、石灯、陶瓷器等等。陶俑数量最大,有1805件。

出土的陶俑是北朝时期最精致的,它由一批手艺精湛的专业工匠所制作,然后在官府经营的陶窑中烧制。工匠们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在这些陶俑的身上得以很好的体现,人物的面部表情既写实又传神,从人物的服饰到马具,一些细节的处理十分逼真。其中,按盾武士俑还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当时非常名贵的明光铠。所谓“明光铠”,是指胸前与背后各有两大块圆形金属护片的铠甲,如有太阳照射便可反射耀眼的光芒。

明光铠在北朝时期属于新型的、高质量的铠甲。东、西魏的邙山之战,西魏将领蔡祐就是穿着这种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熠熠,所向披靡。东魏军队顿时大乱,以为是钢铁猛兽,遇到他纷纷躲避,惟恐被其所伤。

或许就是那次交战,北齐的前身东魏,受到了启发,之后也开始使用这种铠甲。

高洋墓出土身着明光铠的按盾武士俑共有4件,身高约50厘米,比一般的陶俑都要高20—30厘米,面部表情夸张,狰狞恐怖,可见其地位非常特殊。

很值得一提的是,还出土了一件高1.42米的大文吏俑,是迄今所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大的陶俑,这件陶俑雕塑水平高超,已作为国宝无数次到世界各地展出。

陶俑中的129件骑兵俑,生动展示了东魏北齐骑兵的英姿。南北朝时期,骑马的武士用于防护的是两当铠甲,同时也开始为战马使用防护装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甲骑具装”,这是当时的重装骑兵,他们驰骋在疆场,颇像我们现在的坦克。这种骑兵是北朝军队的核心,它极大地增强了保护能力,提高了战斗力。他们在北方和中原辽阔的大地上纵横驰骋,发挥着巨大的威力。高洋墓出土的这种陶俑多达90余件,我们从中可观察到这种装备的结构特点。

墓中还出土了10件青瓷小口罐,这批由北方烧制的瓷器,胎土致密,通体挂秞,偏黄绿色,自然冰裂状开片,晶莹透亮,为北朝时期青瓷中的精品。

磁县北齐壁画墓是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它的壁画也是我们目前所发现的,北朝壁画墓中绘制水平最高的。

耐人寻味的是,墓中还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虎形玉佩,就是这个玉佩,把考古工作者带进了雾障云幔之中。这件可以早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怎么会出现在北齐皇陵中呢?难道这件玉器的时代存在什么问题吗?后经查阅资料和请教专家,确定这件玉器的确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此看来,墓主人高洋皇帝或许还是古玩爱好者呢,说不定在下葬的时候,还陪葬了不少在当时就十分珍贵的文物。只是不知,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们流向了何方?(全文完)(责编:孙达)

猜你喜欢
北齐陶俑铠甲
《国王排名》:用极致的纯粹,击穿成年人的“铠甲”
涛声是谁丢弃的空铠甲
《陆孝昇墓志》考释
《龙藏寺碑》艺术风格浅析
鲜花铠甲
北齐文林馆考证及其对北齐文学的贡献
陶俑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哭泣的汉俑
北齐长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