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解析

2009-12-10 06:47马立志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劳作

[摘要]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家,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倡导劳作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探索。文章从“劳作学校的真义”和“劳作学校的任务”两个方面介绍了他的劳作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期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凯兴斯泰纳 劳作 劳作学校

[作者简介]马立志(1967- ),男,河北安国人,保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史。(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57-02

乔治·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1854-1932)是德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家,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欧美教育史上倡导国民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悉心研究和推行国民教育理论、劳作学校理论,并改革国民学校和补习学校,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对德国,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其劳作教育思想的内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期望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一、含有教育意义的劳作与劳作学校的真义

劳作教育理论派别很多,对劳作与劳作学校的理解也不同。“‘劳作一词来自德语‘Arbeit,原意为奴仆的劳役或赋役。最初指农业方面的‘苦工或贱役,后来渐渐扩展到渔业、手工业以及精神工作方面。”①“劳作”与“读书”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工业革命前,社会的客观环境改变迟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技能要求单一,文化内容单纯,因此学校开设的课程以人文学科为主,在教学上体现了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特征。这样的学校,被称为“书本学校”。工业革命后,特别是到19世纪末,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外部环境逐渐要求个人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人们只有尊重儿童的价值,培养其创造力,鼓励其自发活动,维护其自由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社会的要求。凯兴斯泰纳主张劳作教育,将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育,代之以“劳作本位”的教育。“劳作本位”的教育尊重儿童的自我活动,主张将静坐读书的“书本学校”改为“身体活动”与“精神活动”结合的“劳作学校”。“‘劳作学校不是传统的‘书本学校;而是一种既能学习掌握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术,又能使学生的‘内心培植出对劳动的价值观念,并且形成为国家服务思想的学校。”②“劳作学校正是这样一种学校,它通过它全部办学的方式和方法,达到其教育财富的教育价值的产生。”③“将书本学校转化成劳作团体,将由习惯获得的价值,转化成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价值,及对学生提供政府和公民事务方面的经验,都是必要的。”④同其他劳作教育理论相比,凯兴斯泰纳的理论是从公民教育的目标出发的,是为造就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服务的。所以,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理论是“国家主义的劳作教育”论、“公民教育的劳作学校”论。对“含有教育意义的劳作”,凯兴斯泰纳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解:

1.认为“劳作”是一种个人活动方式,能发挥教育作用。“劳作”要从某种客观目的出发,活动之前经过仔细思考,先制订详细的计划,活动中必须经受艰苦,活动的成果一般也与计划保持一致。“劳作”在取得经济价值的同时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人其他一般活动都是盲目进行的,或只追求动作的熟练技巧,或只关注活动过程,活动之前很少有计划,一般教育作用不明显。

凯兴斯泰纳认为学校教学可分为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他把知识分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的知识,前者靠听讲获得,后者则是通过亲身的经验得来;把技能分为机械的技能和生产的技能,前者靠重复练习得来,后者产生于个人的劳作活动。经验的知识和生产的技能,主要靠直接经验获得。虽然传授的知识和机械的技能,对于个人生活有很大作用,教育者也必须加以考虑,但这都是靠教学获得的,比较肤浅。传统的教育,只是注重传授的知识,机械的技能,而对于经验的知识和生产的技能则极为忽视,这是错误的。⑤只有通过设置劳作学校,让儿童参加实际的“劳作”,使儿童“把以往的老路丢开,去走亲身观察,亲身经验的新路”。⑥才能使传授的知识成为经验的知识,机械的技能成为生产的技能。凯兴斯泰纳还指出:“劳作学校的用意,是以极少的知识材料,得到极多的适应力、本领和工作兴趣,以完成国家公民教育的使命⑦。”

2.认为“劳作”是体力与精神结合的活动。他指出把“劳作”当做纯粹的体力工作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完全的体力工作,也没有完全的精神活动,任何活动都有精神与体力的双重成分在内,只是二者所占比例不同。“教育需要靠劳动获得。因为只有通过劳动,精神作用才全部形成,而且更有创造力,更有说服力,更能坚定的朝目标努力。只有在劳动获得中,思想与道德修养才得以锤炼和提高。”⑧

3.认为要鼓励学生通过劳作去认识事物本质、探究世界真相。“劳作”不能局限于活动本身。在学生“劳作”这种独立活动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和目的进行操作,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的“劳作”才是具有陶冶价值的活动,才能使他们的劳作能力与认识世界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劳作学校的任务

凯兴斯泰纳从培养对国家有用的新型公民的目的出发,主张把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办成新型的劳作学校。劳作学校有三项基本任务:

1.对学生进行“职业陶冶”,也就是公民的职业准备。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具有从事某种工作或某种职业的能力。职业训练不仅是职业学校的任务,而且是所有学校的责任。“目的在于培养普通人格的国民学校,要是专被职业支配,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儿童将来职业的准备,则可留为国民学校的基本任务。”⑨也就是说“国民学校的任务首先是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在集体中从事某项劳动,或者像我们说得那样,选择一种职业,并尽其全力从事好这项职业。” 凯兴斯泰纳认为,在一个国家,“绝大多数的人从事纯手工劳动的职业,而且这对各个时代都是行之有效的。因为每一个人类集团都不同程度地需要比脑力劳动者更多的体力劳动者。” 职业预备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为一定职业发展做准备,而且在于养成工作必需的智能、良好的工作方法及审慎、精确等习惯,更重要的是养成工作兴趣。

2.职业陶冶的伦理化。其宗旨是公民所从事的职业不但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对社会团体必须尽的义务。“如果所做的事情处于单纯对内在价值的兴趣,出于在这种思想情况下所感受到的内心世界纯净化的兴趣,并且无视外界的谴责,这时就更加伦理化了。还有些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想不出比用这种方式能更好地致力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任务,这时便是最伦理化了。” 职业陶冶培养学生愿意在国家组织中工作,并且把个人的生命、工作和生活与国家工作、为国家服务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为所属集团的利益而进行某项工作,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最低贱的工作,这种自觉性始终是我们从事工作伦理化的开始。” 使学生意识到即使从事多么简单或报酬低廉的职业,也是个人对社会团体必须尽的义务,要认真对待。

劳作学校并不进行直接的道德说教,而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术的劳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使学生具备认真、勤奋、有毅力等道德品质,并了解个体之间、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劳作学校要把职业训练与“精神陶冶”“性格训练”结合起来,凯兴斯泰纳也把劳作学校称为“性格陶冶学校”。

凯兴斯泰纳认为人的性格特征有四个:意志力、判断力、灵敏性和易激发性。正是这四种力量的存在,使培养高尚品德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四种能力都是对教育有价值的力量,同所有其他精神力量一样是相互牵制的,相互联合统一起来构成性格。理想的国家是以道德的人格来构成的,所以,对儿童进行性格陶冶才能使国家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而以活动为中心的劳作教育,则可以使这四个方面获得陶冶:其一,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性格主要是从意志活动的训练中锻炼而成的,意志力是性格最显著的特征,具有忍耐、持久、细心等品质。“为了使意志得到锻炼,则必须让它在各种行动中表现出来。而为了使意志锻炼得更坚强,则必须让它有自由,有运动。” 为了满足儿童活动的欲望,在他们自己动手、自我活动的过程中,让他们克服一定困难,逐步养成良好意志品质,使意志力坚强。其二,培养准确的判断力。在自我活动的劳作教育中儿童的判断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准确的判断力,依靠意志活动锻炼,已养成的判断力,可以指导意志活动的进行,使合理的愿望得到满足。“为了使头脑学会更加清醒地判断事物,就必须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经过独立思考而得出事物的印象和概念。” 判断力是性格的理智方面,是性格陶冶的基本要求,让人形成科学的思考方法。其三,培养良好的灵敏性。灵敏性是指能够沉着而迅速地对于事物做出恰当处理的能力。这种不投机取巧而又正确、精密地去做事的性格,只有在精密的工作中,认真到细微之处,才能培养。“为了扩大灵敏性的范围,理智与情感必须尽早地在大量现实关系中表现并最后及时地、全面地反映在行动中。” 其四,提高情绪的易激发性。“它似乎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性格素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三种力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志决定的持久性和将其决定付诸于行动的力量,取决于情感波动的深度和持续的时间。而这种情感波动同我们的行动准则、同我们的言语准则、同我们的世界观或人生观休戚相关。”要从事有价值的工作,情绪保持一定的易激发性是必要的。通过自我活动的劳作,感受到劳作过程的快乐,感受获得劳作成果的喜悦,就能在情绪上唤起强烈的感应性,从而提高情绪的易激发性。

3.实现团体的伦理化,养成儿童在自己所属团体社会中共同工作的本领。凯兴斯泰纳以学生的个人伦理化为前提,把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团体,培养与发展学生团结工作的精神。“团体的伦理化”要以个人的伦理化为前提,没有伦理化的个人,就没有伦理化的团体,要把学校办成伦理化的“工作团体”,团体工作是伦理教育的核心。工作团体,不仅有职业教育伦理化的作用,还能发展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团体的伦理化”,实际上指的是学校及学生的自治组织成为陶冶学生性格的工具。

劳作学校的三个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其他两项,则任何一项都不可能实现。我们不可能把参与集体观念的伦理教育任务交给学校,却又不对学生进行伦理的职业观教育。同时,在没有让学生自己为其职业做好周密的准备之前,也不可能对他们进行这种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

[注释]

①⑤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99,600.

②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580.

③⑧(德)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郑惠卿,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39,15,20,27,27,36,36,36,36,17.

④W.F.Connell.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0:142.

⑥⑦⑨(德)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要义[M].刘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96,95,19.

猜你喜欢
劳作
I work because I love to work田里劳作生欢喜
论劳作
白云自去来
致敬爱的祖母
Drawing out the Song
小露珠
追逐云朵亦无法将其捕获
春暖劳作花相伴
秋天的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