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与比赛能力关系研究

2010-01-10 14:11曹连众
关键词:隐性竞技问卷

曹连众,王 前

(1.大连理工大学 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与比赛能力关系研究

曹连众1,王 前2

(1.大连理工大学 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文章以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的内涵阐析为切入点,通过团体焦点访谈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的指标进行了初步确定,采用 AHP标准化权向量法对指标进行了筛选。通过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评价指标的探索因素分析,构建了包含认知能力、基础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三个纬度的比赛能力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性研究。以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为外源变量,比赛能力为内源变量,提出了四个研究假设,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参数进行了估计,对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比赛能力关系模型进行了拟合检验。结果表明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的四个纬度对比赛能力都产生了影响,两者高度正相关。

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比赛能力;关系

一 问题的提出

竞技能力作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成绩。竞技能力是由长期系统的训练积淀而成的,是技术、战术、心理、智力、技能、素质的有机统一。[1]但竞技能力的内容结构及其功能并不全部作用于比赛成绩,不是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高,就一定能取得好的运动成绩,还在于竞技能力的发挥问题,它集中体现在运动员比赛能力水平的高低上。运动员比赛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运用和发挥技术、战术、体能、适应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调动自身储备能力克敌制胜的能力等。[2]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既包含了竞技能力结构内容的全部,也涵盖了在比赛现场将运动员竞技状态达到极致的全部要素,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最高水平在其最好竞技状态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和释放,它是有形的,体现在以技、战术为基础;又是无形的,是以一种精神境界和心理能量参加比赛。比赛能力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会因赛事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从而体现出即时性。竞技体育人才要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具备较强的比赛能力,比赛能力水平的高低是竞技体育人才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决定性因素。

竞技体育人才的隐性知识是指在训练和比赛的情境下,与教练员、队友、竞技运动项目组织相促进,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和提升自身综合竞技能力有内在联系的,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述的、不容易被复制和获取的内隐性知识。[3]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包含元认知、人际技能、专业技能、个人特质四个维度,具有难言性、私密性、情境性等特点。[4]隐性知识作为竞技体育人才个体知识的一部分,与其自身比赛能力的强弱紧密联系,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运动项目组织及竞技体育人才个人提高对隐性知识重要性认识的前提,也是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功能体现的重要理论支撑。

本文在通过团体焦点访谈法确定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指标的基础上,运用 AHP标准化权向量法对指标进行了筛选,并构建了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重点研究了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与其比赛能力的关系,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对于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作用。

二 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指标的确定

通过竞技体育人才的教练员和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专家进行团体焦点访谈,初步确定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指标,利用 AHP标准化权向量方法进行指标筛选。

(一)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指标的初步确定

团体焦点访谈通过观察不同参与者对同一主题进行交谈,可以获得个别访谈所不能得到的看待问题的多种角度、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纠正以及他们之间的人际互动信息,因此本文采用这一方法来确定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指标。团体焦点访谈的过程如下:

1.确定访谈的对象

访谈对象包括教练员和裁判员两个方面,选取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练员长期工作在训练及比赛的第一线,加之其角色的特殊性,使得对于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内涵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深刻;第二,对竞技体育人才的比赛能力进行评判是裁判员工作的核心,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的深刻了解和全面把握是做好裁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把裁判员也作为访谈对象的一部分。为了保证访谈的客观、准确,我们有两条选取标准:一是执教和执法经历,教练员要求执教 7年以上,且指导运动员参加过世界三大赛,裁判员要求执法过全运会以上级别比赛,具备国际级裁判员资格;二是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保证能将所知进行准确表述。

2.参加团体焦点访谈的人数、时间、内容

根据访谈对象的选取标准,分别选取 10名教练员和裁判员作为团队焦点访谈的对象。访谈时间均为 90分钟,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些指标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进行评价”,二是“在这些指标中你认为哪些指标比较重要”。

3.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指标的初步确定

通过对竞技体育人才的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主题交谈,获得两组交谈信息,经合并整理确定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指标,如表 1所示。

表1 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指标

(二)基于 AHP标准化权向量方法的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指标的筛选

对于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而言,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从上述因素中筛选出较为关键的指标。本文采用 AHP标准化权向量方法对比赛能力因素指标进行筛选。

先选取有关指标进行专家打分,然后应用上面提出来的方法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在 L INGO软件中编程进行运算分析。

表2是从裁判员的角度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 力指标权重及区间估计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运用比赛规则能力”这一指标的权重上限小于△max,这表明专家认为该指标的重要程度较低应该剔除。同理对竞技体育人才的教练员角度反映出的绩效指标进行筛选。筛选的总结果如表 3所示。

表3 筛选的总结果

最终确定的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指标共计11项:比赛节奏、捕捉战机、认识比赛规律、体能、智能与心理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调整竞技状态、创造性、技战术运用能力、适应比赛环境。

三 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的构建

根据团体焦点访谈的结果设计了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调查问卷,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

(一)问卷基本信息

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共发放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调查问卷 288份,收回问卷 285份,有效问卷 261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分别达到 98.96%和 91.58%。

2.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问卷的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 5所示,大部分项目的均值集中在3左右,其标准差均小于 1;偏度和峰度统计显示样本在 0.05置信区间内通过正态检验。

表4 调查问卷的培养单位及人数分布

表5 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评价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3.问卷信息与效度

利用 SPSS13.0对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调查问卷整体的 Cronbach’sα值高达0.842 5,从表 6中可以看出分别删除各问题项后不仅未提高整体信度,反而使整体信度降低,所以保留各问题项。而且分别删除各问题项后 Cronbach’sα值仍明显高于 0.7,所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在问卷设计和预调研的过程中,广泛征询了知识管理专家、运动训练专家、教练员、裁判员和竞技体育人才对于问卷内容、结构以及措词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个别题项的语义描述进行了修正,因此问卷的表面效度符合要求。同时,问卷中的大部分测度题项是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归纳而得到的,因此,内容效度上也符合研究的要求。

表6 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二)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评价指标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前期准备完成后,为了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我们将得到的 261份有效问卷随机选取 150份作为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利用剩余的 111份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利用 SPSS13.0统计软件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问卷结果进行 K MO和 Bartlett球形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K MO值为 0.821,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表示可进行因素分析。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 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 0.05,因此拒绝 Bartlett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因素分析。

利用 SPSS13.0软件对随机选取的 150份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舍去载荷低于 0.4的值后,各因子的载荷如表 7所示。

表7 正交旋转之后的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因素载荷矩阵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总共抽取了 3个因素,3个因素共解释了总方差的 80.46%,观测变量对因素的载荷符合要求。

因素 1包含 3个项目,即控制比赛节奏、认识比赛规律、捕捉战机,这些比赛能力指标主要体现出竞技体育人才能否深入、全面把握比赛规律,进而取得优异成绩,体现在竞技体育人才认识层面上,因此因素 1被命名为“认知能力”。

因素 2中包含 3个项目,即智能与心理能力、体能、技术和战术运用能力,这几个指标是竞技体育人才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现代体育竞赛是参赛选手综合实力整体效应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人才通过体能、智能、心理能力、技战术运用能力的协同组合来制约对手,以确立自己在比赛中的优势。竞技体育人才的竞技能力是构成比赛能力的核心,因此因素2被命名为“基础能力”。

因素 3中包含 4个项目,即适应比赛环境、应对复杂比赛局面、调整竞技状态、创造性。竞技体育人才稳定发挥出平时训练已具备的竞技能力水平是教练员、竞技体育人才对比赛的基本要求。因此将因素 3命名为“临场发挥能力”。

基于以上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构建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 (如图 1所示),该模型分为三个维度:认知能力,基础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通过这三个维度分析竞技体育人才能力的综合作用。

(三)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的验证性研究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过程如下:

1.数据的收集

在获得的 261份问卷中随机选取 150份问卷为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将剩余的 111份问卷作为样本进行验证性分析。

2.模型估计

采用L ISREL8.70软件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估计方法采用最大似然法,验证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如图 2所示。

3.模型评估

通过L ISREL8.70程序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的拟合度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8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各个拟合检验指标均在允许的范围内,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理想。

表8 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拟合度检验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的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是合理的,这一由认知能力、基础能力、临场发挥能力构成的三维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竞技体育人才的比赛能力内涵和结构。

四 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与比赛能力关系分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图1 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

图2 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对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与比赛能力研究的基础上,从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征的 4个维度对比赛能力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假设。

竞技体育人才个人特质维度的隐性知识包括价值观、情感两个层面。价值观作为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的一个表现形式,当其与运动团队文化相容时,竞技体育人才个体才能取得组织期望的运动成绩,其中的比赛动机、竞技价值目标等内容对于提升竞技体育人才的比赛能力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竞技体育人才情感类隐性知识是他们在训练及比赛中常常无意识成功调节个人情感的隐性知识能力,表现为训练及比赛中的知情意相贯通的能力,它能够将运动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机结合,在认知活动中恰当地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创设适于接受、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的氛围,使隐性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保持开放态势,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情绪的最佳状态。基于此提出假设 1:竞技体育人才个人特质隐性知识与其比赛能力正相关。

竞技体育人才人际隐性知识指的是在训练、比赛及平时的生活中知道如何处理好竞技体育人才之间、竞技体育人才与教练员之间的人际交往的内隐知识,此类知识的丰富与否,决定了竞技体育人才向教练和同伴汲取有利于提升比赛能力隐性知识的能力强弱。基于此提出假设 2:竞技体育人才人际隐性知识与其比赛能力正相关。

竞技体育人才的元认知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竞技体育人才个体的心智模式,这种知识能将其他维度的知识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通过竞技体育人才在比赛中的优异竞技体育成绩表现出来。虽然竞技体育人才通常不易觉察自己的心智模式,但其形式的惯例和方法加快了信息的处理,经验丰富的竞技体育人才会比初次参赛的竞技体育人才临场发挥要好得多,就是此类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结果。基于此提出假设 3:竞技体育人才元认知隐性知识与其比赛能力正相关。

竞技体育人才专业技能隐性知识是个人难以言说的完成动作的诀窍,如跳水项目中“压水花”技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中的“落地”技术,这种知识是竞技体育人才的“绝活”,与个人有着高度的依存性,是竞技体育人才获得优异竞技体育人才成绩的“杀手锏”。基于此提出假设 4:竞技体育人才专业技能隐性知识与其比赛能力正相关。

(二)研究假设的验证

为了验证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对其比赛能力的影响,运用 L ISREL8.70,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参数进行了估计。参数估计的结果如图 3所示。

通过对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比赛能力关系模型进行拟合检验,拟合检验结果 (表 9)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

图3 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比赛能力关系模型参数估计

表9 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与比赛能力关系拟合度检验

(三 )分析讨论

假设 1-假设 4通过检验,说明竞技体育人才四个维度的隐性知识对其比赛能力都产生影响。

从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比赛能力关系模型参数看出,四个维度中个人特质隐性知识因素对其保障性能力影响较大,这表明竞技体育人才此类隐性知识对其快速适应环境、很好地处理比赛中的复杂局面、主动调整竞技状态以抓住战机、出奇制胜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技能隐性知识因素对其核心能力影响较大,这说明此类隐性知识对于提升竞技体育人才的技战术素养及运用能力、提高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竞技体育人才元认知隐性知识因素对其认识性能力影响较大,这说明此类隐性知识对竞技体育人才较好地控制比赛节奏、捕捉战机、提高对比赛规律的认识程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竞技体育人才人际技能隐性知识要素对其核心能力产生影响较大,这说明有效地人际沟通可以促使隐性知识在竞技体育人才与教练员、竞技体育人才之间达到充分共享的目的,通过交流比赛心得等形式,有效提高竞技体育人才技战术的运用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

五 结语

本文尝试运用团体焦点访谈法和 AHP标准化权向量法对竞技体育人才比赛能力的指标进行了研究,通过探索因素分析,构建了包含竞技体育人才的比赛能力模型,对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与其比赛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证明了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对于提升比赛能力的重要作用。由于知识管理理论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文中只对共性的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与其比赛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而对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竞技体育人才隐性知识对其比赛能力作用的特殊性未作分析,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7-68.

[2]刘健和.简论运动员的比赛能力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56.

[3]曹连众,赵 婷,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一线与二线运动员隐性知识水平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3):20.

[4]赵 婷.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运动员隐性知识水平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集,2009.

[5]董晓冰.再论竞技能力——对若干理论误区的审思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0):63-67.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 Talents’I mplicit Knowledge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CAO Lian-zhong1,WANGQian2
(1.21st Century R&D Center,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2.School of H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Startingwith the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 talents’competitive ability and through group focused interview,this papermade essential deter mination on the indexes of competitive sport talents’competitive ability and did index screening by using standard weight vectormethod AHP.By analyzing the exploratory factor in evaluation index of competitive sport talents’competitive ability,this paper constructed structure model including cognitive ability,basic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ability and made confirmatory investigation.Taking competitive sport talents’implicit knowledge as exogenous variables,competitive ability as endogenous variables,this paper proposed four investigation assumption,made estimation on its parameters by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ethod and did a fitting test on the competitive sport talents’implicit knowledge——competitive ability relation model,an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ompetitive sport talent implicit knowledge’s four latitude affected their competitive ability,both were highly positively related.

competitive sport talents;implicit knowledge;competitive ability;relation

(责任编辑 石 涛)

G808.16

A

1000-5935(2010)05-0129-07

2010-01-30

辽宁省教育科研资助项目 (2008JD54)

曹连众 (1970-),男,吉林榆树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知识管理与体育管理方向的研究;王 前 (1950-),男,辽宁沈阳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知识与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

·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隐性竞技问卷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竞技精神
问卷网
花与竞技少女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