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2010-01-29 03:15孟丽琴吴忠军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旅游指标经济

孟丽琴,吴忠军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1.问题提出

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旅游立省”这一宏伟战略,并通过旅游立省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来更好地促进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河南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然而旅游自身条件的不同必将导致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差异做了很多调研,多数是关于省域间的[1-5],赵亮等(2009)与张广宇 (2009)分别就省域内部、地市之间的旅游差异进行了分析[6-7],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河南省 18个地市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与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进行比较,以便对河南省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为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最终推动旅游产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提出建议和对策。

2.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

2.1 研究方法

在实际研究中,衡量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间常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需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标准数据矩阵,然后利用 SPSS16.0软件进行正交相关旋转,算出特征值、特征向量值,计算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数,计算主成分载荷并建立载荷矩阵,计算出主成分得分,并进一步求出综合得分,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产生的主因子作为聚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

2.2 指标选取

在指标的选取中,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原则,选取 15个与旅游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变量作为衡量指标:X1旅游外汇收入、X2国内旅游收入、X3国际旅游人次、X4国内旅游人次、X5旅游总收入占 GDP比重、X6接待游客总人次、X7星级饭店总数、X8星级饭店客房数、X9旅游饭店经营利润、X10国际旅行社个数、X11国内旅游社个数、X12A级景区数量、X13旅游车船总数、X14旅游从业人数和 X15旅游管理部门。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旅游年鉴》、《2009年河南旅游》等相关资料。

3.河南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3.1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纲量的影响,对河南省 18个地市 2008年的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

其中xij,sj分别是第j个指标的统计值,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差[8]。

3.2 主成分的提取与计算

采用 SPSS16.0软件通过计算各变量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R,求得各变量指标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根据少数几个指标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 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从表 1中可以看出前 2个变量指标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 87.66%,这说明前 2个主成分能够概括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了使提取的主成分更集中的反映变量指标的综合信息,采用正交旋转,确定旋转主成分载荷矩阵。

从正交旋转后的主成分载荷 (见表 2)及结合运算产生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 F1在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接待游客总人次、星级饭店总数、星级饭店客房数、旅游从业人员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且系数都为正值,说明其主要是反映旅游经济规模的指标,对旅游发展的贡献率为 78.22%;第二主成分 F2在旅游外汇收入、国际旅游人次、旅游饭店经营利润、旅行社个数、A级景区数量及相关职能部门等指标上的载荷较大,主要是反映旅游企业等相关服务设施情况的指标,其中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较高,占据主导地位。

表 1 特征值与方差贡献

表 2 初始和旋转后的主成分因子荷载矩阵

以 2个主因子的贡献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分别计算主成分值。计算公式为

计算 18个地市的综合评价值 Fi,依据 Fi的计算结果对 18个地市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排序,计算公式如(3)

根据综合评价公式(3)对计算结果按主成分综合值进行排序,即可对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比较。排序结果见表 3。

3.3 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层次,用主成分分析产生的 2个主因子作为聚类变量,聚类过程中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距离采用平方欧式距离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处理结果如图 1所示。根据在聚类分析中产生的集聚附表及树状图,共分为 2个大类、6个小类。鹤壁、济源、漯河和濮阳最先聚为一类,驻马店、商丘和信阳,平顶山、周口与三门峡,新乡、安阳、南阳和许昌聚类,这些又与开封、焦作、洛阳和郑州形成谱系图。

表 3 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

3.4 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类型特征分析

根据表 3中 18个地市的综合得分,同时结合图1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河南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对 18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旅游发达地区、旅游较发达地区、旅游一般发达地区和旅游欠发达地区四个层次。“旅游立省”战略的提出,推动了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景区的精细化建设,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图 1 聚类谱系图

(2)旅游较发达地区。新乡、安阳、南阳、许昌作为次一级的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重点旅游资源突出,交通便利,从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看,旅游发展的成效显著,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新乡提出山水带动,强西促东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新乡南太行山水生态休闲度假和沿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两大品牌。安阳也在加快资源整合,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一体化大旅游发展格局。南阳作为河南最大的地市,汇集了豫西主要的旅游资源,2009被评为“年度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但旅游收入在 GDP中所占比重仍相对较小,旅游潜力尚待挖掘。许昌近年来主打“魏都、花都、钧都”三张名片,旅游发展迅速,省会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让许昌旅游业的发展充满了机遇。

(3)旅游一般发达地区。周口、三门峡、平顶山,信阳、商丘、驻马店这六个城市从两个主成分以及综合得分值来看,得分均为负值,说明与郑汴洛焦城市相比,旅游经济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统计数据上看,这些城市经济总量处于中游,主要为农业大市,人口多,工业基础较薄弱,旅游资源较为分散,这些地区的旅游发展需要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品牌,突出特色。信阳的旅游发展起步较早,然而在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都不能有更高的突破,说明其旅游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也是其他几个城市面临的旅游发展“瓶颈”。

(4)旅游欠发达地区。主要是鹤壁、济源、漯河和濮阳四个城市与其他地市的得分相差较大,所以在聚类分析中自成一类,这几个城市的旅游收入所占 GDP的比重相对来讲也不是很低,但是由于他们经济总量偏小,也是河南地域面积较小的地市,人口较少,自然资源的缺乏、基础服务配套设施薄弱,这些都限制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些城市依托自身条件,积极挖掘文化内涵,鹤壁提出创意旅游的发展模式,从规划、营销和管理多个层面予以实施,济源提出运用道家思想,加强创新,突破“旅游洼地”局面,漯河提出从转变观念、拉长产业链、创新管理机制上入手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而濮阳则提出从打造高品位的景区入手,积极建设一批 3A、4A级景区。

4.结论

从综合得分以及以上分类也可看出,由于旅游

(1)旅游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是由郑州、开封、洛阳和焦作组成,可以说是河南旅游资源的重要集聚区。从数据上看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是河南省旅游经济最发达的地区,F1和 F2的得分均位于首位,这不仅是因为郑州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资金、人才、物流的集中地,在会展、旅游活动的组织中具有明显优势。郑汴洛作为河南旅游的主打线路一直都很受推崇,这条线路里面不仅聚集了河南众多优秀的景区景点,更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之地。“焦作模式”的提出是对焦作城市转型和旅游发展的肯定,作为南太行旅游区的排头兵、中原城市群旅游的发动机,焦作是为河南省入境旅游的必选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经济强市,这点我们从旅游收入以及所占 GDP的比重上也可以看出。资源分布、各地基础设施、区位和区域产业结构等因素不同,导致旅游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不一致,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郑汴洛焦明显强于其他地市,也导致了在发展格局上呈现出梯度发展的态势,郑汴洛焦作为第一梯队,在多数指标和综合得分上遥遥领先,而中间梯队之间的测度则比较均衡,旅游经济差别不大,靠后的一组为经济总量较小的地市,整体呈正态分布,基本符合河南的实际。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全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提高。但在今后发展中全省要以郑汴洛核心旅游圈为依托,发挥中原经济区的集聚效应,优化城市间的旅游空间结构。另外,允许适度的非均衡发展,以旅游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落后地区尽快融入大的旅游区,这样才会有助于旅游经济整体的提升。由于涉及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要建立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分析指标体系并非易事,本文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对测度的指标作更深入的探讨,以便更真实地反映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5):406-410.

[2]闫莉莉,董平,陆玉麒.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8(7):35-37.

[3]唐留雄.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2003(11):69-71.

[4]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3-125.

[5]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6):487-493.

[6]张广宇,简王华,付艳.广西市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4):59-63.

[7]赵亮,李洪娜,卢晓君.基于 SPSS的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5):528-532.

[8]张文霖.主成分分析在 SPSS中的操作应用 [J].市场研究,2005(12):31-34.

[9]胡良民.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2(4):90-92

(责任编辑 吕志远)

猜你喜欢
旅游指标经济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旅游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