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0-02-09 22:27周秀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16期
关键词:艾滋病护士心理

周秀英

河南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安阳 455000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损害为主的免疫缺陷综合征,目前尚无治疗AIDS的特效药,病死率极高[1],多数患者因长期带病生存,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我们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1 临床资料

2007-01~2009-12在我院住院的艾滋病患者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17~62岁;其中经血液传播42例,性接触传播14例,性乱传播12例。

2 患者的心理表现及分析

2.1焦虑、恐惧大多数艾滋病患者对于用药、治疗效果、预后等有不同程度的担心,会产生焦虑,又由于防护知识缺乏引起恐惧[2],害怕病情恶化,恐惧疼痛,担心失业,担心疾病传染家人和下一代,担心单位的领导、同事以及朋友邻居等知道自己的病情后身败名裂,但最大的恐惧来自于死亡。焦虑和恐惧心理导致机体长期处于警觉及紧张状态,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食欲下降、失眠等,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2.2悲观、抑郁AIDS患者需长期用药,很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不能正确理解而产生悲观情绪。有些艾滋病患者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或认为患此病会低人一等,会受人歧视,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故情绪低落,不善言谈,处于一种极度悲观和抑郁状态。

2.3失落、寂寞一些患者担心自己的家庭和未来,担心亲友会离自己而去。资料显示,AIDS患者普遍缺乏家庭社会支持[3],缺乏对自己的工作前途、生活质量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信心,从而产生一种失落、寂寞感。

2.4愤怒、绝望一旦证实了艾滋病的诊断,患者会立即感到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绝望,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觉。表现悲愤、烦躁,对周围的人失去应有的理解和信任,甚至常常借故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有些病情较长的患者,由于经济和心理压力,产生悲观绝望心理,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甚至更加放纵自己,仇视社会,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更多的人;极个别患者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3 护理干预

3.1对患者焦虑恐惧心理的护理干预做好保密工作,护士可给患者一些实际的帮助,如帮助他们计划未来,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做好防护,就不会把疾病传染给自己的亲人;让其面对现实,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艾滋病,艾滋病并不等于死亡,只有积极治疗积极应对,才能战胜疾病,从而使他们消除心底里的焦虑和对死亡的恐惧。

3.2对患者悲观、抑郁心理的护理干预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护士应利用护理患者的有利时机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和患者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将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提供艾滋病的正面信息,如既往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情况介绍,找出患者对疾病认识上的偏差;引导患者多方式多角度考虑问题,帮助患者认识消极的态度不利于康复,走出心理阴影,保持情绪稳定,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以取得最佳疗效。

3.3对患者失落、寂寞心理的护理干预护士用诚恳的语言和精湛的技术来对待患者,尊重患者人格,维护患者隐私,遵循“四不”原则,做到无关人员不问不说不传不歧视的原则,维护患者自尊[4],使他们身处绝境仍保持信心和希望。护士还应积极与其亲友联系,因为亲属是艾滋病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者[5]。劝导他们正确对待艾滋病,指导艾滋病人正确防护知识,抽出时间陪伴探视患者,使其感到家庭的温暖、朋友的友情,主动传达社会各界对患者的关注和理解,给患者以间接的心理支持,最大限度的让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3.4对患者愤怒、绝望心理的护理干预针对患者愤怒、绝望的心理状态,护士应同情患者,允许他们发泄不良情绪,从多个细微方面关心爱护艾滋病人,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爱和关心,而不是冷漠和歧视,教给艾滋病患者基本治疗知识,指导患者坚持规范治疗。提高患者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增强自身应对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有尊严、有追求的活着,而不是恶意报复社会;护士要时刻关心、鼓励患者,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减少病人对他人或社会的怨恨与敌意。对报复行为者应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故意去报复他人是违法行为;对于有自杀倾向者,做好防范措施,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

4 体会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产生的原因包括自身方面的压力,艾滋病的不治性及传染性,医院的隔离环境,社会方面的因素等。我们只有积极主动把握患者心理状态,消除患者心理障碍,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才会使其积极配合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期,从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1]徐莲芝.实用艾滋病防治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3.

[2]宋洁,黄彬.护理人员艾滋病防护知识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19):62-63.

[3]袁双风,赵鲜丽,马海秀.艾滋病患者亲属的心理状况分析与研究[J].中国艾滋病,2005,11(5):385.

[4]张望群.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4(5),468.

[5]王红晓,杨月娥,逢艳丽.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干预[J].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08,25(6):735. (收稿2010-04-25)

猜你喜欢
艾滋病护士心理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 世界艾滋病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艾滋病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