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2010-02-11 07:06张奕
中外医疗 2010年33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卫生

张奕

(昆山市中医医院 江苏昆山 215300)

1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局,从医院向其他各个业务领域不断渗透的过程,卫生信息化逐渐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将其分为3个阶段,目前整体上处于第二阶段,部分地区开始进入第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1世纪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阶段,如医院财务管理、收费管理、药品管理等,将传统业务管理模式计算机化,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广泛应用;第二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快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如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信息系统建设。SARS危机以后,卫生部在几年时间内,完成了覆盖中央、省、市、县、乡5级的网络直报系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同时在线报告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等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了国家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处置能力。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如逐步推广HIS、PACS、RIS、LIS等临床信息系统。

前2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总体水平还很落后。

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明确提出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围绕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以地(市)县(区)范围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至2006年,拟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区域内各卫生系统信息网上交换、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区域,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和本地卫生业务发展的需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建立本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如,上海市闵行区、广州番禺区和福建厦门市都开展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部分实现了区域居民健康档案在医院、社区之间的共享以及基于健康档案的“电子双向转诊服务”。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目前还落后于其他行业。(1)卫生信息系统的业务内容复杂。仅以医院的收费系统为例,就涉及到几千个专业的检查项目、几十万个药品名称,其复杂程度远远大于银行的存取款系统;(2)卫生信息系统涉及纷繁复杂的规范以及标准,仅各种医学术语就多达200多万条。而且诸多标准仍在不断研究发展之中,全球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均在规范与标准方面遭遇巨大阻力;(3)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行机构、管理部门以及业务类别,但是传统的卫生管理体制导致部门垂直管理,各部门间相对独立,缺少联系,因而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众多垂直封闭的信息系统,大大减缓了卫生行业的信息共享进程。

2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的原因,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其根本还在于建设理念与模式上的偏差。以IT技术和专业领域需求为驱动的建设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发展,但同时也成为其前进方向上的阻碍。目前,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系统分割、相互独立。各个卫生机构相对独立开展业务,相互封闭,信息分散,连续性和协调性差,信息不能共享和交换。

(2)业务流程不统一、不规范。很多业务工作没有国家统一规范和要求,各地区和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导致信息不能交换和共享。由于业务流程不规范,很多单位的信息化就是现有管理模式的计算机化,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优势。

(3)需求分析缺少理论方法,仅以项目和IT为驱动。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作为业务应用发展的组成部分而提出,缺乏整体规划。现在很多信息系统均是按照此种方式建设。

(4)纵向信息系统的建设导致众多的“烟囱”、“孤岛”。在信息化建设的第二阶段,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垂直建设的特点,原本分割的业务部门在信息上沟通更为复杂,形成大量“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

(5)理论研究薄弱,信息标准研究起步较晚。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标准的建立,造成了众多信息系统分别制定各自标准,却没有国家权威统一卫生信息标准的局面。

(6)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短缺。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匮乏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难题之一。在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中,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是复杂的、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持续性投入往往不足;另一方面,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涉及到卫生管理、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专业学科,专业人才的缺乏也直接制约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3 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以人为本”的健康信息系统建设

(1)社区卫生健康档案系统是在Visual Studio.Net 2005平台下开发的,并使用.Net Remoting架构实现三层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指由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的多个独立的进程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之间可以进行交互操作。分布在同一台计算机上的多个进程所组成的系统也可以作为一个微型的分布式系统。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以人为本”的健康信息系统建设。

(2)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有助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需要各种条件的支持。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在客观上为社区医生的规范化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为社区医生若能按照健康档案所设置的内容和要求去做,就会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自身特色。例如在健康档案中,设计了记录个人、家庭、社区健康状况的方案,你若能按照健康档案所设置的内容去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你的服务就已经向家庭和社区延伸。

(3)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居民健康档案中对病人健康问题的记录格式不同于传统的病历记录,它要求对病人的健康问题作出全面的评价,而不光是对疾病作出诊。同样地,对病人的健康问题需要制定处理计划,而不仅仅是治疗方案。如果社区医生按照健康档案的记录格式去思考病人的健康问题,那么,他的思路就会更加开阔,考虑问题就会更加全面,他的诊疗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有利于社区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健康档案中,记录了与居民健康有关的家庭和社区的很多信息,如家庭的结构、功能、家庭的背景资料,社区人口学资料、社区疾病谱、社区资源等,社区医生可以不断地从健康档案中获取有关病人家庭和社区的各种信息资源,掌握了这些信息,就可以制定出更符合社区实际的卫生保健计划,更准确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卫生服务。

(5)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效率。由于居民健康档案中很多内容,如健康问题的分类方法、健康问题的描述方式、一些常用的健康评价方法等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而且,健康档案的框架是按照程序化、格式化设计的,能较好地满足社区健康档案高使用频率和快速查询的要求,加上现在普遍应用计算机软件对健康档案实施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效率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卫生信息化建设在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众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建立起机构之间的共享机制,体现以人为本的基于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需求日益迫切。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卫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卫生与健康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社区卫生
创新社区卫生服务 真正落实医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