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师生冲突研究

2010-02-15 09:59张莉
关键词:权威冲突师生关系

张莉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师生冲突研究

张莉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隐蔽的或公开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教师权威的淡化、大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增强、功利思想侵蚀校园、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是造成师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应树立教师权威、提高教师素质,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优化师生交往环境,形成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化解师生冲突。

和谐社会;高等学校;师生冲突

以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依据,建设以和谐师生关系为核心的新型人际关系,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师生冲突的内涵界定

2009年网上传出中山大学一名博士生导师打骂、虐待自己学生的事件,中山大学的新闻发布会证实了其部分内容。该事件被披露后,一时波澜四起,几天后另一篇网络报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中国政法大学一名博导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激烈冲突,恶言相向。师生冲突遂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冲突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产生的相互对立的交往过程。关于师生冲突的概念,田国秀认为“师生冲突是指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满足自己目的的互动过程”[1],而陈振中认为“师生冲突是指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2]。国内对师生冲突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主要是继承了国外社会学家研究的成果,存在的分歧在于:到底把冲突界定为可以外显的、直接的、公开的对抗,还是界定为比较宽泛的包括不易被旁人观察到的心理上的内在对抗。根据对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师生冲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隐蔽的或公开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的分析,可以把高校师生之间的冲突归纳为以下几种:根据冲突发生的主要心理层面,可分为认知冲突、情绪冲突与行为冲突;根据冲突是否具有明显的外化形式,可分为隐性冲突与显性冲突;根据参与冲突的学生数,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冲突、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冲突;根据冲突发生的时空,可分为课堂冲突与课外冲突;根据双方目标是否一致,可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根据冲突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性行为冲突与对抗性行为冲突等。

二、高校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Robbins将组织冲突的动因分为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三类;Wall等将冲突的原因分为个人因素和个人之间的因素两大类,将后者又分为认知、沟通、行为、结构、先前的交互行为五类,并探讨了问题的性质与冲突产生的关系。[3]事实上,一个冲突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高校师生冲突的原因也是多元的,既有教师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因素。

1.教师权威的淡化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学生愿意接近,教师因其德行、学识等受到尊敬。换句话说,教师是以相对于学生的权威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有无权威,直接影响教育教学互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权威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的、难以觉察的手术,但是它也可能刺痛学生”。[4]教师权威淡化往往成为影响师生良性互动的诱因。这种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师德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历、学位档次提高了,教师梯队建设也渐趋合理。但是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教学科研是“硬任务”,看得见摸得着,师德建设没有衡量标准,是“软指标”,对师德建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泛滥,部分教师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理想信念淡化,道德失范,甚至怀疑教师崇高的“蜡烛”、“人梯”、“春蚕”等奉献精神还有无价值。教师道德水准的“滑坡”严重影响教师的威信,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能力欠缺。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包括几个层面。首先是教师的知识水平不高,教学内容陈旧,对学科前沿的掌握能力不足;其次是教学方法不当,滥用“灌输”方式;最后是教师的管理能力缺乏,出现“茶馆”式课堂,有的教师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管学生课堂纪律。

2.大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增强

一方面,出生于 1980年代以后的当代大学生,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崇尚自由、民主、平等和公平竞争,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要求受到教师尊重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触范围的扩大,大学生对独立性的追求和向往变得越来越强烈,凡事都喜欢与人争论,但常常是观点鲜明而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如果教师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表现出不尊重,个性强的学生就会反抗,从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有着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但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某些错误的价值观。许多学生不理解教师的工作,把教师的教育教学看成“猫抓老鼠”的游戏,把教师视为学生的对立面,把给教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冲撞教师视为英雄行为。

3.功利思想侵蚀校园

利益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性质及程度。师生之间虽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但利益因素引发的冲突也不容忽视。当前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改革,将教师的个人收益与学生的成就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联系起来。教师为了获得学生的支持可能会故意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学生为了拿奖学金可能会故意接近教师,向教师要求高成绩等。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学生与教师之间利益关系的增多。这种利益关系是一类非常态的关系,不符合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标准,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师生间的利益冲突。

4.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美国学者西蒙认为:“没有信息沟通,显然就不可能有组织了。因为没有信息沟通,集体就无法影响个人行为了。”[5]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作为书本的代言人,上课来、下课走,很少能在各种活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更缺少与学生促膝谈心的交流。缺乏接触和交流就缺乏了解,缺乏了解就难以互相认同,结果丰富多彩的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教学关系。

三、化解师生冲突的思路与对策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它贯穿教育过程始终。解决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教师权威,提高教师素质

美国学者克利弗顿等认为,教师的权威来源于两方面——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赋予教师外在的法定地位,地位决定角色,角色代表权威。所以,教师权威其实是一种角色权威,是一个人在扮演教师角色时才存在的。个人因素则是通过个人努力来获得,包括教师的专业学识、人格魅力等。角色权威属于外在的权威,是每个教师可以拥有的;而个人权威才是内在的权威,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水平。每位教师都有制度性权威,但不一定都有个人威望。要想形成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个人权威,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一是要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二是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教师必须不断提高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包括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准确、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特别是在面对具体的师生冲突时,能根据学生的情况、特点和事件的严重程度等,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把握契机,使冲突向良性方向发展,既有效处理事件,又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民主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教育民主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1)平等对话、增进信任。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内在潜能,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密切师生关系。(2)尊重学生,维护其自尊。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嘲笑学生。(3)善于理解,给予关爱。善于理解性格迥异的每一个学生,并给予同等的关爱。

3.优化师生交往环境

所谓优化师生交往环境就是通过创建积极、健康的师生交往环境来促进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健康交往,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优化师生交往环境最重要的是摆脱功利化倾向,重新设计并发展健康共进的师生关系。(1)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淡化用学生评教机械量化教师工作的方式,减缓教师的压力;同时制定教师教书育人管理办法,制止和杜绝师生交往中出现的诸如请客送礼等功利化行为。(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感染和带动学生自觉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应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积极引导师生正确认识社会关系中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

4.形成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

沟通 (communic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的动词comnfunicare,意为分享、传递共同的信息。英文的“沟通”一词也曾翻译为“交际”或“社交”,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使用语言等媒介进行思想、观念、感情、意志的交流、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也称为“社会互动”)的一种行为。[6]从中可以总结四点师生沟通的意义:一是沟通促使师生之间构成有效的教学系统,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沟通可以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安全感,创造一种师生都满意的稳定运行的教学秩序;三是沟通可以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当各自怀有成见时,能通过沟通渠道释放,得到对方的体谅或理解,解除危险警报;四是沟通可以使师生双方相互监督,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可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师生沟通的渠道:(1)定期举行师生座谈会。(2)将辅导员、教学督导或各级领导作为师生沟通的中介。(3)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等。(4)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如在跟学生第一次见面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等,以方便学生在有问题的时候联系到教师等,使冲突的管理理性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为师生提供释放不满情绪、发表不同意见的制度性渠道。这些制度化的方法对师生关系起着协调和平衡的作用,有利于师生关系长期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1]田国秀.接纳冲突:当代教师面对师生冲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27.

[2]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J].教育评论,2000(2):40.

[3]马新建.冲突管理:基本理念与思维方法的研究 [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22.

[4]刘琼.高校师生冲突及应对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2):119.

[5]邵献平.论高校师生冲突 [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9(4):89.

[6]赵慧军.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11.

G645

A

1009-3729(2010)05-0124-03

2010-07-20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09SJGLX207);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9GGJS-077)

张莉 (1974— ),女,河南省商丘市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权威冲突师生关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权威的影子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